先驗唯心主義作品分析
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的唯心主義學說,又稱先驗論。先驗論這個術語來源于康德哲學??档略谡撌鋈N先天認識能力中的感性這一環節時,認為時間和空間不是客觀事物的存在形式,是人腦中固有的、先于經驗的感性直觀形式。這就是先驗論的直接含義。他認為,在我們之外有“自在之物”(或本體);“自在之物”刺激我們的感官產生感覺;“自在之物”是感覺素材的泉源。這是康德哲學中的唯物主義因素。但他認為人們只能認識“自在之物”現象,不能認識“自在之物”自身,即本質,因而它不是知識的對象。這是他的不可知論。他認為,感覺經驗只是一團混亂的心理狀態,它本身不能形成認識,而知識的真正對象是由外來的感覺素材和人們主觀知識的能力所提供的形式、原則配合而成的“現象”,即只有運用時間和空間這種先天的直觀形式整理感覺經驗才能形成一定的感性對象,并構成感性直觀知識。在這里,時間和空間不是客觀事物本身存在的形式,而是形成感性對象、構成感性直觀知識的先決條件,是人類在接受“自在之物”的現象時感性自身所必然運用的先天形式,即人腦先天所固有的感性直觀的先驗的“純形式”。這純粹是唯心主義先驗論。康德在論述知性這一環節時,認為知性的作用就是把時空整理過的感覺材料作進一步的綜合整理,其綜合的形式就是實體、因果、必然等十二個知性范疇;而進行這種綜合整理的,則是“我思”,即“先驗的統覺”??档抡J為,知性范疇不足“自在之物”所固有的性質,而是先天的。而且只有通過這種先天的知性范疇,才能使感覺材料帶上普遍性,從而提供嚴格意義的科學知識。因此,知性范疇也就是形成知識對象的先決條件,又是構成知識的先決條件。總之,康德認為,人們主動地把這些感性直觀的先天形式和先天的知性范疇加在感覺素材上,然后構成井井有條的普遍經驗。這就是康德的先驗唯心主義。
康德提出先驗唯心主義學說,以表示跟笛卡爾(1596-1650)和貝克萊(1685-1753)的哲學有別。笛卡爾認為,在空間中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可以懷疑的,而“我”的存在才是絕對不可懷疑的,這種學說康德稱之為“置疑的唯心主義”。貝克萊根本否認在空間中一切事物的存在,這種學說康德稱之為“獨斷的唯心主義”。康德認為,他自己既不懷疑也不否定自然界中事物的存在,因而是“經驗的實在論者”。但他認為,“自然界”事物的規定性,即時間性、空間性、因果性等,都由作為“自然界”的“立法者”所外加的,因而他又自稱為“先驗唯心主義者”。
康德的先驗主義思想對西方現代文藝思潮的影響頗深。如他認為“自然(上帝的自由創造)美是一種美的事物,藝術美則是對這種事物的再現”(《判斷力批判》第43節);他們強調的藝術天才所含的自由與非理性因素為象征主義*等一切現代派文學和戲劇創作中的非理性主義*提供了理論根據。象征派文學將主觀精神世界置于客觀物質世界之上,追求主觀幻覺而不是描寫客觀真的主張也是根源于康德先驗唯心主義認識觀的。再如象征派文學中的神秘主義傾向等也都深受先驗主義的影響。
后來康德的先驗唯心主義為德國哲學家胡塞爾*所繼承。如胡塞爾關于“先驗的還原”、先驗的意識、先驗的構造的理論都是與康德先驗論一脈相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