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人的二十年
【4336】50人的二十年
(樊綱等主編,中信出版社,40萬字,2018年9月第1版,89元)
兩篇:[1]我與中國經濟50人論壇;[2]二十年助力中國經濟發展。
中國經濟50人論壇,是由我國經濟學界部分有識之士于1998年6月在北京共同發起組成的、獨立的學術群體。公益性、相對獨立性、聚焦政策、內部研討為主、集思廣益。
吳敬璉倡導推進市場化、法治化、民主化的改革,是“整體改革學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仍然是改革的核心任務;黨政領導機關要在營造良好營商環境和提供有效公共服務等方面認真負起自己的責任;國有企業改革要力求披荊斬棘,通過深水區;繼續推動對外開放,參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胡鞍鋼:本著知識發展的路徑——學習知識、吸引知識、創新知識、交流知識、分享知識,參與論壇的主要活動。
后發優勢、社會主義優勢、中國文化的優勢。
時間是個很奇妙的標尺。我們裹挾著勇氣和猶豫、歡喜與憂愁、思考和探索蹣跚前行。站在時間的前端時,未來軌跡充滿機會和變數;站在時間的后端回首時,卻發現了必然性與規律。
“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凈出口。事實上,在標準的現代經濟學教科書上是“四駕馬車”:投資、消費、政府支出、凈出口。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美國搖滾歌手鮑勃·迪倫在其名為《答案在風中飄蕩》的歌中寫道:“需要走過多少路,一個人終能長大成熟?”國家發展也是一樣,總是要翻山越嶺、爬溝過坎,才能有柳暗花明又一村。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要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煥發鄉風文明新氣象。
中國的扶貧開發5個階段:[1]體制改革推動扶貧階段(1978—1985年);[2]有組織的大規模扶貧階段(1986—1993年);[3]“八七”扶貧攻堅計劃階段(1993—2000年);[4]以整體推進為主要特征的階段(2001—2010年);[5]以精準扶貧為主要特征的階段(2011—2020年)。
強起來的時代有三個時間節點: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2050年建成現代化強國。
現代化經濟體系,就是能最有效地反映現代化要求,推動現代化實現并保證現代化有序運行的經濟體系。“六位一體”:實體經濟、現代金融、科學與技術創新、人力資源體系、市場經濟、全方位開放。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歷史使命:[1]使中國具有技術話語權與金融話語權;[2]防范與阻抗各種風險。
市場經濟中政府的作用:維護市場秩序、調節收入分配、提供公共產品、調控宏觀經濟。
新常態三特點:[1]經濟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2]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3]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要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宏觀調控方式;適度擴大總需求;加速深入國企改革。
財政預算的精細、公開、透明會促進責任政府的建立,會從制度上保障公民的權利,約束政府行為,從根本上防止腐敗。
金融業開放的三條原則:[1]金融業作為競爭服務業,應遵循準入前國民待遇和負責清單原則;[2]金融業對外開放須與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和資本項目可兌換進程相互配合、共同推進;[3]金融業開放要與防范金融風險并重,金融開放程度與金融監管能力相匹配。
改革四十年來在方法論上的成功經驗:[1]把是否有利于經濟發展作為檢驗改革的標準;[2]始終堅持改革的市場取向;[3]堅持漸進式改革;[4]堅持一切改革先試驗、后推廣;[5]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6]堅持各項改革統籌協調、整體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