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使命與創新——試談《那一天有我》新聞攝影畫冊
責任、使命與創新——試談《那一天有我》新聞攝影畫冊
◎梁宏
當我們翻開由寧夏報業集團攝影部王猛主編的《那一天有我》新聞紀實攝影畫冊時,隨著跳入眼簾是的攝影構圖很嚴謹的畫面,再加上樸實的語言概述,這種很有特色的視覺畫面和簡潔的文字相結合的報道形式,引人入勝,不知不覺地就將長達476頁的畫冊一氣閱完,不由得對這個團隊豎起大拇指。
圖文并重的新聞攝影報道形式已被廣大攝影記者采用了多年,得到了媒體和讀者廣泛的好評。然而,寧夏日報攝影部的王猛主任從一個新的角度,采用了一種新的報道模式,帶領團隊人員,以人們最有紀念意義的生日為報道題材,從不同的視角進行了新聞紀實采訪,用很有藝術感染力的畫面加上很接地氣的大眾語言,講述廣大百姓對當前社會經濟發展、豐富的物質生活和精神文明的追求。
《那一天有我》拍攝歷時一年,從具體每一天的微觀事件報道入手,宣傳社會的正能量,給人們的思想和意識形態給予了正確的引導。這種新的宣傳思路和選題模式,扎根于民眾的沃土,吸取了民眾的養分,展示了民眾的快樂生活,弘揚了民眾的愛國之情。
一、新聞攝影的社會意義
當今,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工智能已悄然滲透到社會各個領域,人們的生活和工作節奏都在不斷地加快,人們獲取信息也側重于圖文并重的接收方式。為了提升人們獲取信息的興趣感、認同感和參與感,這支由年輕人組成的團隊,用新的思路,對一年中的每一天進行全方位的報道,以社會各階層中被選擇的某一位百姓在慶賀自己生日的那一天所從事的活動為主線,用新聞攝影的方式報道。這種報道方式對時效性要求很高,該書的主編在后記中說:“當他們每天除了完成例行的采訪任務外,每個人還要想方設法采訪和拍攝一個過生日的普通百姓,并且當天采訪當天出稿,第二天見報。”這種快節奏、高頻率的工作,讓一貫重攝影而輕文字的攝影記者頗感壓力。朱莉安·哈瑞絲在撰寫的《全能記者必備》一書中指出:“記者面臨的大部分日常工作是每日千變萬化的各種事物的一部分。記者的任務可能會突然從采訪某件平常事情改為奔赴某個令人激動的新聞事件的發生地點,并能迅速考慮好如何順利地從一項任務轉向另一項更有新聞價值的報道中。”所以,大多數記者是在頂著時間壓力的情況下,進行忘我的工作。這是成為一個合格的記者的必備素質。
《那一天有我》既體現了民生報道的廣泛性,又反映了民生在社會經濟發展中表現出來的某一個突出成績與收獲。同時,也體現出新聞來源于社會,扎根于民眾。
在當今的社會中,廣大民眾就需要這種接地氣、得民心、弘揚正義的記者,而且這也是社會發展賦予記者的必然要求,他們做到了。
二、《那一天有我》的攝影語言
什么是新聞攝影?我國當代新聞攝影與紀實攝影的倡導者胡武功教授在1992年中國新聞攝影獎評選的綜述文章講道:“新聞攝影是用新聞手段為載體的新聞形式。畫面形象成為攝影新聞中最基本的物質語言,再重要的題材,再重要的事件,再重要的故事,沒有一目了然的‘一圖勝千言’的形象,就不能算是優秀的新聞照片。”而且新華社攝影部主任徐佑珠也說道:“新聞攝影,首先是形象價值,再就是新聞價值,沒有形象的新聞,談不上新聞攝影,我們只有這樣的一個標準。”時隔多年,這種評判標準還是判定新聞攝影的基本準則。新聞攝影的照片是從四個方面來衡量的,即:主題明確,主體突出,畫面簡潔,形象生動。這就是專家常說的新聞攝影首先要呈現出一個形象價值。因為新聞攝影中,能將這四項拍攝原則表現到位,畫面拍攝就成功了70%,也就是已經具有了新聞攝影的價值了。
《那一天有我》遵循了新聞攝影的基本準則。每幅照片,首先用非語言的視覺元素,向讀者呈現出明確的主題,給人們一種“開門見山”的視覺效果,強化了看圖的特點。同時還從攝影構圖的拍攝手法中,把“新聞五要素”中的事件報道人物“誰”直接放在畫面中的趣味線上,將主體人物推到臺前位置。攝影畫面中的視覺元素采用減法的表現形式,把與主體密切相關的視覺元素保留下來,達到了簡潔畫面的作用。為使拍攝的畫面形象生動,就要求記者在采訪時心到,眼到,手到,記錄下主體人物具有動態特點的瞬間畫面。我們從畫冊中看到了,這些非語言的視覺形象的表現效果,他們做到位了,很好地展示出這個團隊成員的業務能力和拍攝畫面的扎實功底。在此方面,這個青年的團隊在工作中做得很出彩。
今天,攝影已經成為大眾化的一種記錄瞬間畫面的便捷工具,這也對專業攝影人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攝影人必須尋求新的突破。《中國攝影家》雜志社主編、攝影理論評論家李樹峰在《攝影式觀看》一書中講道:“我們作為一名攝影者,去接觸百姓、了解百姓、認識百姓、體驗生活的底色、動人的細節和生命存在的質感,就是要往深處走,往社會生活的深處走,往人類心靈的深處走。要求我們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地捍衛事實客觀性和人類對真相的渴望,維護影像的力量。”
三、新聞攝影的審美意境
新聞照片就是要應用鏡頭的非語言視覺效果來表達。就像浙江報業集團圖片中心總監張蔚飛所說:“記者要拍好新聞照片,到新聞現場要動腦筋,要找角度,要巧借外力,當然更需要想象力,缺一不可。”他還就攝影新聞照片是否完美講道:“要求新聞照片十全十美可能嗎?新聞照片的魅力就在于抓取最精彩的那一瞬間!抓住了就是‘一俊遮百丑’。”這也是較好地把世界攝影大師卡蒂埃·布列松的“決定性瞬間”經典的拍攝理論應用到實踐中的結果。所以,好的攝影記者一定是會利用攝影技術的瞬間性來捕捉具有典型瞬間意義的瞬間人物、瞬間事件和瞬間形象,以表現出典型的形象生動的瞬間畫面。
畫冊中由王猛記者拍的《每一天都是現場直播》的新聞攝影報道,從簡潔的攝影畫面中,一眼就看到攝影者充分地利用了背景畫面,向人們說明了主體人物所處的環境。并通過畫面人物手中的視覺元素——攝像機和移動車說明了他們的工作性質,同時還采用了黃金分割的構圖手法,將主體人物置于畫面左邊的趣味中心線上,主體突出的構圖原則應用得非常到位。從正前側的角度進行拍攝,選用中景別的畫面表現方式,采用抓拍的形式將他們在工作中一絲不茍的臉部神態和很有動態效果的形體充分地表現出來,拍攝出瞬間形象生動的視覺畫面來。同時,攝影者還很好地利用了傍晚日落時的暖色調的光照角度,使攝影畫面中人物的光影視覺效果和畫面的層次感表現得更加到位,使攝影藝術性和審美的意境在畫面中得到很好的展現。
在照片的標題命名上,記者采用了“真、善、美”的命題原則,使用了評論式的命名標題方式,確定了《每一天都是現場直播》的新聞照片的標題。從這畫龍點睛的標題中,把被報道人物的工作態度和敬業精神呈現了出來。同時,還通過精練的語言,概述了畫面主體人物——銀川電視臺文體頻道總監張衛東,在媒體二十多年的工作業績以及他對今后事業展望的話語,從某個側面更真實地襯托出媒體人員為建設大銀川的奉獻精神。我們還從白茹記者拍攝的《年輕的居委會“大媽”》新聞攝影照片中看到,該照片用前側角度和小景深的拍攝技巧,將主體人物的瞬間表情記錄下來。同時還充分利用了背景元素的襯托作用,點明了畫面的明確主題。在畫面的整理布局上,合理地把陪體人物和互動對象選擇到最佳的位置,一方面向觀看者呈現出他們的工作環境和工作性質,另一方面,從均衡畫面的拍攝手法上看到了攝影者扎實的攝影功底,以及對畫面的審美性和攝影藝術表現能力的尺度把控得很好。在照片的標題選定中,拍攝者采用了求新出奇的命名原則,用寄寓哲理評論的命名方式,將“年輕”與“大媽”相聯系,引起了讀者的好奇心,不得不去看簡述的引言內容。浙江報業集團的圖片總監張蔚飛老師在《新聞照片優劣辯》一書中講道:“新聞攝影絕不是抓住了一個新聞價值的題材時,在現場隨手一拍就會產生一張好的照片,而是要在現場認真地比對,仔細地找特征,敏捷地抓瞬間才行。”這就是他所強調的“要把新聞內容的關鍵特征表現到位”。他還在《巧用美學形式來表達內容》的章節中強調:“我們在用照片報道新聞時,一定不能忽視照片的藝術、美學特征,相反,要巧妙地運用照片的美學形式來加強對新聞內容的表達。”從《那一天有我》畫冊中,我們看到了年輕的攝影團隊的敬業精神、業務素質和專業技能以及對畫面攝影審美意境的綜合展示能力。
四、責任就是一種使命
畫冊的主編在《那一天有我》的后記中,對從事多年的事業進行了哲理性的概述。即:“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堅持了多久。一年盯著一件事去做,力爭把這件事干好,對我來講就叫成功。”作者懷著這種敬業的工作態度,帶動了團隊成員,在高節奏、高頻率的工作壓力下,堅持了一種信念,承擔著事業賦予的責任。你比別人的毅力強,堅持的動力大,收獲的就越多。這就是百姓們常說的“堅持就是勝利”。這支年輕團隊的前輩,寧夏文聯副主席蘇保偉,對該畫冊進行了高度的評價:“圖文互動,畫意相融,展開的是一幅充實的人生長卷,卷中的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主角,帶著滿滿的成就感,和諧著我們這個時代的鏗鏘的腳步,在堅定和豪邁中走來,匯成引領我們時尚的彩標。”廣大讀者也更加“期待著他們更精彩的攝影報道向我們走來”。
隨著攝影技術的更加大眾化,人們對攝影藝術審美的欣賞水準也在不斷提高,對新聞攝影記者的業務能力,圖片拍攝的技巧,畫面的藝術審美價值等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這支年輕的團隊任重而道遠,責任和使命就是動力,愿他們以頑強的毅力,堅持做好認定的每一件事,實現自我,從多角度多方面展示人生的價值,努力的結果一定會得到社會的公認。我們廣大讀者也殷切地期待著這只團隊在創新的征途上越走越好。
梁宏,寧夏大學教育學院現代教育技術中心(攝影評論)原室主任,副教授,中國攝影家協會成員,寧夏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多次獲得寧夏電視臺“好新聞獎”。在《全國農業高校電教》等刊物上發表過多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