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經全集《小兒得大龜喻》譯文賞析
小兒得大龜喻
【原文】
昔有一小兒,陸地游戲,得一大龜,意欲殺之,不知方便,而問人言:“云何得殺?”有人語言:“汝但擲置水中,即時可殺。”爾時小兒,信其語故,即擲水中。龜得水已,即便走去。
凡夫之人,亦復如是。欲守護六根,修諸功德,不解方便。而問人言:“作何因緣,而得解脫?”邪見外道,天魔波旬[1]及惡知識而語之言:“汝但極意六塵[2],恣情五欲,如我語者,必得解脫。”如是愚人,不諦思惟,便用其語,身壞命終,墮三惡道。如彼小兒,擲龜水中。
【注釋】
[1] 天魔波旬:印度古代神話傳說中的魔王,多眷屬,常率領他們到人間破壞佛道。
[2] 極意六塵:極力縱情于物欲。六塵,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所對應的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境”,佛教認為此六境是產生物欲的基礎,能污染心性,是正智的障礙。
【譯文】
從前有一個小孩,在陸地上玩耍,捉到了一只大龜,便想殺掉它,但又不知用什么方法,便問別人道:“怎么才能殺掉這只烏龜呢?”有人告訴他:“你只要把烏龜扔進水里,它立刻就會被淹死了。”當時小孩信了這個人的話,就趕緊把烏龜扔進水中。烏龜到了水里,立即就游走了。
凡夫之人也是這樣。他們想守護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想修行種種功德,卻又不知道用什么方法,便問人道:“憑借什么樣的因緣才能解脫呢?”有那邪魔外道,如魔王波旬及修邪惡知識的人就教唆道:“你只要縱意于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恣情于財、色、名、食、睡五欲,照我的話做去,你們必定可以獲得解脫。”那些愚蠢的人也不去認真思考這話的對錯,就依了他的話去施行。等到身死命終之時,就會墮于三惡道中。就像那個小孩輕信了別人的話,將烏龜扔進水中一樣,殺不死反而將其放走一樣的愚蠢。
【評析】
故事里的這個小孩單純幼稚,未加判斷就聽信了別人的話,將捉到的大龜放回水里,剛到手的東西就這樣白白地溜走了。也許有人覺得像這樣的蠢事,自己是絕對不會干的。但是,有的人終究還是逃不出騙子的陷阱,常因輕信而中了別人的詭計。其實,我們只要在做事前有自己的判斷,不論對錯,都應該在心里大致描繪一下,設想一下;要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讓自己明智地意識到什么是不可信的,什么是不可信的,對于不可信的我們就應該完全舍棄,讓自己做一個用智慧辦事的人。
故事征引
這才叫聰明人
從前有兩個年輕人,一個十分富有,另一個非常聰明。富人總說錢比什么都重要,有錢什么事都能辦成。而聰明人認為智慧最重要,用智慧辦事才是智者,為此他們兩人常常爭論。
有一天,他們又爭吵起來了,于是就去找人評理,但仲裁人也下不了結論。后來,他們又把這個問題交給一個大臣,大臣也無法解決,最后他們就去找國王評理。
國王聽了他們的話,非常果斷地說:“把他倆推出去斬首示眾。”
一聽這話,兩個人嚇得失魂落魄。他倆追悔莫及,都覺得不該進行這場爭論。這時候,聰明人轉過臉來,向富人問道:“朋友,現在你想個辦法,讓我們擺脫眼前的災難吧。”
富人回答:“我心里焦急萬分,只要能保住我寶貴的性命,我情愿拿出自己的一半財產送人。如果我死了,家里的財產還有什么用呢?”
聰明人馬上說:“如果我救了你的性命,你真的愿意分給我一半財產嗎?”
富人答應了他,還把自己的許諾寫在一張紙上,交給了聰明人。聰明人收好紙,拉著富人一起來到大臣跟前,請求立即把他們處死。
大臣十分驚愕地問道:“為什么這樣急著要死呢?你們是怎么想的?”
聰明人笑笑說:“既然我們注定要死,那就痛痛快快地死吧。據圣書上說,如果一個無罪的人被處死,那么他的靈魂會直接升入天堂,并將會采取行動報仇雪恨,把下令處死他的人置于死地,正因為這樣,我們才希望盡快地被處死。現在,請你馬上動手吧。”
大臣聽了這些話,沒有主意了,來到國王那里,把剛才的事情敘述了一遍,并請求他收回自己的命令。國王派人又去問他倆為什么要求馬上被處死,聰明人把對大臣講的話重復了一遍,并把富人立下的字據給了國王。
國王大笑起來,說:“你已經自由了,可以去你想去的地方,你們的問題已經解決了,富人已經承認了智慧的重要性,你的確是個會用智慧辦事的智者。”
說完,國王就把他們兩人都放了。
真正的智慧
偉大的佛陀四處布道,聲名淵博,長爪梵志很不服氣,于是專門找到佛陀的門前,要和他一決高低。
比賽前,長爪梵志對佛陀說:“我的觀點如果被你駁倒,我就砍掉自己的頭顱,以后永遠不會再來打擾你!”
聽了他的話,佛祖安詳地問道:“你的觀點是什么?”
長爪梵志昂起頭,驕傲地說道:“我是一個懷疑論者,不接受一切觀點!”
佛祖感嘆眾生的迷惑和執著,慈悲而憐憫地注視著他,問道:“這個觀點你接受嗎?”
梵志一時沒有反應過來,以為佛祖在敷衍他,就非常生氣,站起身拂袖而去。走到半路上,他突然省悟過來,對弟子們說:“哎呀,我已經輸了!君子一言,駟馬難追,我應該回到佛陀哪里,砍頭向他謝罪!”
弟子們紛紛勸告道:“師父!您英明一世,也算很有名氣,何必因這件小事就斷送了自己的生命呢?”
長爪梵志慨嘆道:“世俗的那點名氣算得了什么!我寧可在智者面前砍頭,也不愿在庸人面前獲勝!佛陀有真正的大智慧呀。”
說完后,長爪梵志帶著他的弟子回到了佛陀那里,為自己的狂妄向佛陀謝罪。佛陀饒恕了他的罪過,并禮貌地接待了他。于是,長爪梵志連同五百個弟子一起皈依了佛陀,并最終修得了正果,成為阿羅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