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姆,托麥斯作品分析
【介紹】:
英國意象派*詩人,意象派詩歌理論家。他生于斯坦福即安頓村。1901年他獲得劍橋大學圣約翰學院獎學金,開始在劍橋大學攻讀數(shù)學。1904年校方懷疑其有騷亂行為而將其開除,人們卻為他舉行了“城中所見過的最長的海出葬”。這之后,他去倫敦大學讀過生物和物理學,又繼續(xù)去劍橋大學聽哲學講座。1906年他來到加拿大,用自己工作賺來的錢遍游加拿大。加拿大的自然美景,使他立志終身獻身于文學事業(yè)。不久,休姆往歐洲。1907年來到布魯塞爾研究文學。1908年形成了自己的意象主義理論。他的周圍又聚集了一些文學愛好者,他們成立了“詩人俱樂部”。這時休姆已經來到倫敦。1908年,休姆還寫出了短詩《秋》和《城市落日》,刊于“詩人俱樂部”*1909年1月版《給圣誕節(jié)MDCCCVⅢ》的小冊子中。這兩首詩,被公認為是最早的意象主義詩作,雖然當時,意象主義*思潮和團體尚未產生。同年3月弗林特*和休姆在倫敦索何街艾菲爾鐵塔餐館舉行會議,成立了一個新的團體,但未命名。人們習慣上稱它是“休姆——弗林特團體”*。1917年休姆死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一次戰(zhàn)役中。
休姆的詩歌理論是“唯意象論”。他的公式是:藝術=直覺=意象,強調詩歌的任務就是通過詩人的直覺去捕捉現(xiàn)實生活中的意象。這一詩歌理論的哲學基礎顯然是柏格森*的直覺論*。休姆自己不但研究過法國哲學家亨利·柏格森的直覺論,而且在意大利的北部城市波隆那還聆聽過柏格森的講演。
休姆是意象派的前驅詩人。他的詩意象鮮明,而且是詩的中心。如《秋》:“秋夜一絲寒意——/我在田野中漫步,/遙望赤色的月亮俯身在藩籬上/象一個紅臉龐的農夫。/我沒有停步招呼,只是點點頭,/周遭盡是深深沉思的星星,/臉色蒼白,象城市中的兒童?!边@是一首成功的意象派詩作:籬邊的赤月,四圍的白星,紅白映襯,創(chuàng)造了一個十分優(yōu)美而明晰的意象。這首詩里,意象就是題旨,就是一切,除意象之外,再無別的什么至理與睿思。他的詩,意象也是迷離而幻美的。如《意象》一詩:“古老的房子一度曾是腳手架/還有工人們吹著口哨?!嗡娜棺犹崞?,仿佛暗淡的霧靄/出自紫水晶的柱子?!温曇襞膭?,/宛如暮色中的蝙蝠。∥長裙的荷葉邊,/仿佛拍打峭壁的浪花漸漸退下?!边@里以霧靄出自紫水晶的柱子,形容一個婦女提裙時的美態(tài),可謂獨出心裁。
1912年1月休姆在《新時期》雜志上刊登過所謂的“T.E.休姆的全部詩作”。4月,龐德*在詩集《反擊》的附錄中,附了這些詩。現(xiàn)在,他全部詩作見于1960年A.R.瓊斯寫的《T·E·休姆的生平和思想》一書中。休姆還翻譯過法國哲學家索萊爾和柏格森的哲學著作。散文作品有《沉思錄》和《關于語言和文體的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