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誰似南山月
多情誰似南山月
宋孝宗乾道八年,也就是1172年,陸游來到了南鄭。一個秋天夜晚,在異常皎潔的月色里,陸游與同僚們登上南鄭城內(nèi)西北角的高興亭。
此亭遙對長安城南的南山。長安,這座中原名城,此時已是敵人的西北軍事重鎮(zhèn)。長安城里的愛國人民,經(jīng)常冒著生命危險,為宋軍送來軍事情報。有時還將洛陽的春筍和黃河的鯉魚帶過來,以表達(dá)他們不忘故國之恩。
在這與敵人近在咫尺的地方,面對著喝得酒酣耳熱的幕府同僚們,和彈著琵琶,奏著羯鼓的紅袖青衫的歌女們,陸游禁不住豪情萬丈,即席揮毫,寫下了《秋波媚》,原文如下:
秋到邊城角聲哀,烽火照高臺。悲歌擊筑,憑高酹酒,此興悠哉。
多情誰似南山月,特地暮云開。灞橋煙柳,曲江池館,應(yīng)待人來。
這首《秋波媚》,情調(diào)特別昂揚,充分顯示了詞人的樂觀主義精神。上闋從角聲烽火寫起,烽火指平安火,高臺指高興亭。開篇二句描繪西北前線的秋色與緊張的戰(zhàn)斗氣氛,哀怨的號角聲與烽火的光焰交織在一起,渲染出一幅有聲有色的邊地前線的雄渾畫面,為詩人登高酹酒提供了一個十分開闊的背景。
“悲歌”三句,詩人正面出場,通過兩個具有典型意義的動作,展示出詩人熱愛祖國而又無比樂觀的襟懷。一是“悲歌擊筑”,用荊軻刺秦王的故事,表示誓死奪取勝利的決心;二是“憑高酹酒”,這里不只是奠祭為國捐軀的將士,更重要的是預(yù)祝收復(fù)長安,獲得全勝?!按伺d悠哉”一句,無保留地抒發(fā)了這一壯志豪情,并引出下闋。
下闋從上闋的“憑高”和“此興悠哉”過渡,全面表達(dá)了“高興”的“興”。作者把無情的自然物色的南山之月,賦予人的感情,并加倍地寫成為誰也不及它的多情。多情就在于它和作者熱愛祖國河山之情一脈相通,它為了讓作者清楚地看到長安南山的面目,把層層云幕都推開了。
這南山的明月,道是無情卻有情,詩人對此又怎能不喜出望外呢!正是因為有了這樣一個良好的自然條件,詩人站在高興亭上,放眼遠(yuǎn)望,把想象的射程,從南鄭瞄向長安,目標(biāo)是如此集中、清晰。詩人仿佛真的看到長安城外灞橋兩岸的煙柳在迎風(fēng)搖擺,長安城南的曲江,無數(shù)亭臺樓館都一齊敞開大門,正期待南宋軍隊早日勝利歸來。
這首詞以形象的筆墨和飽滿的感情,描繪出上至“明月”“暮云”,下至“煙柳”“池館”都在期待宋軍收復(fù)失地、勝利歸來的情景,具有明顯的浪漫主義情調(diào)。詞中大膽的想象、擬人化的手法增添了這首詞的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