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翔舞》鑒賞
作者: 柴華
傅子玖
暗夜的殘夢。
夢里的曼陀羅花焦枯了。
然而,生命不死。
生命,踩著荊棘,躍過狹谷和深淵。
“生命不怕死,在死的面前笑著跳著,跨過了滅亡的人們向前進”。(1)
生命,嚼盡人間一切悲苦,化為六百七十萬朵曼陀羅花,(2)“沿著無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3)而且升騰,而且奮飛,而且閃爍,凝成太空俯視土地的紅彗星,宛若愛的光波的翔舞……
他,再見不到用骨肉碰鈍了的鋒刃;再見不到用血液澆滅了的煙焰;見不到縹緲凄慘的青春,零落僵墜的蜂蝶,寂寞凋萎的遲暮;
希望不再是娼妓;
笑不再渺茫。
愛在翔舞。
地火早已隨著熔巖噴出,燒盡一切該腐的、該朽的喬木和野草,蕩滌一切頹垣、廢墟、荒墳和陳死人的血和肉,連同紅慘慘的大大小小的吃人的筵宴,連同地獄里沸騰的油鼎,震顫和鳴的鋼叉,铦锃锃的刀劍,魔王的叱咤,鬼眾的呻吟,……饑餓、苦痛、驚異、羞辱,一切頹敗的顫動,都已傾覆,殲除,粉碎,作顆粒粉未,化為煥發春華的沃原。
愛在翔舞。
“人類總不會寂寞,因為生命是進步的,是樂天的。”(4)
而今,比《好的故事》更好的故事,有望于如神話般地出現:“這是人類的成功,是鬼魂的不幸……”(5)
愛在翔舞。
紅彗星的心,“必必剝剝”地在燃燒,愈燃愈亮,愈燒愈上升,升到天空最高處,掛著,象一輪初升的紅日。
于是,天宇間傳來先生坦然、欣然的高笑。
這高笑,萬眾聽到,巴金先生聽到,(6)你聽到,我也聽到。……
當魯迅先生誕辰一百周年之際,人們凝目回瞻他那輝煌的戰斗一生,當會興起多少世事滄桑之感和關于生命意義的思考呵!這篇散文詩將充沛的激情灌注于深沉的感慨,從現實的巔峰反思魯迅偉大的生命,贊頌一代偉人精神不死,并啟迪人們怎樣實現生命的升華,顯示了強大的藝術思辯力。
作品將魯迅的精神概括為一個“愛”字,然后圍繞“愛在翔舞”這個意象,反復吟詠,從而形象地展現了魯迅與“暗夜”搏擊不息的悲壯人生。與黑暗進行不妥協的戰斗固然體現了魯迅思想感情中深植著“憎”的一面;但是,對于黑暗、反動、腐朽勢力的“憎”,正是因為懷著對光明、進步、新生力量的“愛”,所以他“永遠從他偉大的愛,撫著、舐著曾經流血和隱痛的靈魂”,“他化為霹靂閃電,在漆黑的天地間,劈開一條光明的路,希望的路,生命的路,理想的路……”詩人準確地把握住了魯迅情感的辯證關系,也就敏銳的捕捉到魯迅生命的核心——對于人民大眾的深摯愛心。
“愛在翔舞”猶如樂曲的旋律,回蕩在作品中,讓人們深切地感受到魯迅的生命在戰斗歷程中所經歷的艱辛和痛苦,同時看到了這戰斗人生的勇毅和所向披靡。吟誦之際沒有歷史事實的陳述,然而那擷取自魯迅作品的一系列象征性意象卻生動地再現了魯迅的戰斗經歷。這種詩意表現,無疑大大增強了作品的審美張力。
由于作品是從現實回瞻歷史,新舊時代的對比也就構成全篇思想意境的靈魂。當年,魯迅用生命“踩著荊棘,躍過狹谷的深淵”,“嚼盡人間一切悲苦”,他生命的火焰在地獄燃燒,“蕩滌一切頹垣、廢墟、荒墳和陳死人的血和肉”;現在,經過天翻地覆的歷史巨變,“比《好的故事》更好的故事,有望于如神話般地出現”。魯迅曾經預言的“人類的成功”已經實現,因此,“天宇間傳來先生坦然的、欣然的高笑。”魯迅先生的人生為歷史所肯定,并且永遠召喚著后人:
這高笑,萬眾聽到,巴金先生聽到,你聽到,我也聽到……
這就是魯迅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作品副題為“紀念魯迅先生誕辰一百周年”,那么恐怕沒有比深刻揭示魯迅生命的本質內涵,從而讓后人永遠效法更好的“紀念”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