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齋隨筆·孫臏減灶》譯文與賞析
孫臏減灶
孫臏減灶
【原文】
孫臏勝龐涓之事,兵家以為奇謀,予獨有疑焉,云:“齊軍入魏地為十萬灶,明日為五萬灶,又明日為二萬灶。”方師行逐利,每夕而興此役,不知以幾何人給之,又必人人各一灶乎?龐涓行三日而大喜,曰:“齊士卒亡者過半。”則是所過之處必使人枚數之矣,是豈救急赴敵之師乎?又云:“度其暮[1]當至馬陵,乃斫大樹,白而書之[2],曰:‘龐涓死于此樹之下。’遂伏萬駑,期日暮見火舉而俱發。涓果夜至斫木下,見白書,鉆[3]火燭[4]之。讀未畢,萬駑俱發。”夫軍行遲速,既非他人所料,安能必其以暮至,不差晷刻[5]乎?古人坐于車中,既云暮矣,安知樹間之有白書?且必舉火讀之乎?齊駑尚能俱發,而涓讀八字未畢。皆深不可信,殆好事者為之,而不精考耳。
【注釋】
[1]度其暮:估計快到了天黑。[2]白而書之:削去樹皮,然后再白色的樹干上寫上字。[3]鉆:取用。[4]燭:動詞,照亮。[5]不差晷刻:時間不差分毫。
【譯文】
對于孫臏戰勝龐涓的戰役,軍事家們認為此戰役是用了巧妙的計謀,唯獨我對此有些疑問。史書曾記載:“齊軍進入魏國領土時挖出了十萬個爐灶,第二天挖出了五萬個,第三天挖出兩萬個。”在軍隊前進追逐利益的過程中,齊國軍隊每天晚上都要干相同的事情,不知要用多少人來供應所需物品,難道還必須每人各挖一灶嗎?龐涓行軍三天后高興地說:“齊軍逃亡的士兵已經超過半數了。”這就是說,軍隊所經過的地方一定會派人一個個清查爐灶數目,這難道是急救危難而奔赴敵人的軍隊嗎?史書又記載到:“估計龐涓會在天黑時趕到馬陵,于是派人削掉樹皮,在樹干上面寫上‘龐涓死于此樹之下。’于是埋伏下一萬弓弩手,約定天黑時看見火把時一起向其發射弓箭。果然天黑的時候,龐涓來到削了皮的樹下,看見樹干上寫的字,點火照之。還沒有讀完上面的字,萬箭一同向他射來。”軍隊前進的速度,并不是他人所能預測到的,怎么又能確定龐涓一定會正好在天黑時趕到這里,不差一點時間呢?古人坐在車中,既然說是天黑的時候,怎么又會知道樹干上有字,而且還一定要點火照亮來看呢?齊軍弓箭手還能同時發射,而且龐涓連八個字都沒讀完。都是不能讓人相信的啊,恐怕是好事的人編造的,而且人們不曾作精密考證罷了。
【評析】
孫臏戰勝龐涓的這一戰,軍事史上稱為“馬陵之戰”,戰場在今天河南省濮陽市莘縣大張家鎮附近。在這一戰中,孫臏運用《孫子兵法·計篇》所說的“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以及《兵勢篇》所說的“以利動之,以卒待之”等原則,用“減灶添兵”的計策,大打心理戰,成為歷史上以弱勝強的一個經典戰例。其具體的戰役過程,記載在《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然而作者通過自己的推理,認為史書中的記載是虛構的。首先提出的質疑是,齊軍不可能每個人挖一個灶,魏軍也不可能一個一個去數灶。這就暴露了作者對軍事的無知。中國古代的軍事理論是非常發達的,除了《孫子兵法》這樣的戰略藝術著作,還有大量關于如何行軍、如何布陣、如何扎營、如何傳遞消息的規定,其中當然也有炊事員如何做飯的規定。所謂“十萬灶”,并不是十萬個灶,而是供十萬人吃飯的灶。
考古學中有個技巧,在古代家庭遺址中如果能找到鍋和碗,那么用鍋的容積除以碗的容積,就大致是家庭的人口數,這是因為每個人每餐大致吃一碗飯。同理,根據灶的大小,就能推斷出鍋的大小,以及一鍋飯夠幾個人吃。而且軍隊中的灶不能亂挖,一定是排列整齊的,有經驗的老兵很容易就能判斷出一片土地上的灶坑能供應多少軍隊。何況據說孫臏和龐涓都是鬼谷子的學生,他們行軍扎營的方式一定十分類似。但是孫臏更聰明一些,肯定是用一個灶煮幾鍋飯的方法,既保證隊伍的伙食,又迷惑了對手。孫臏的老家在離馬陵六十里的鄄城,他對這一帶的地形非常熟悉,所以才能以空間換取時間,不怕多挖幾個灶,多燒幾把柴耽誤時間,也能牽著魏軍的鼻子走,把敵人領進伏擊圈。其他如所謂的“暮至”,可能從黃昏一直到凌晨,是一段頗長的時間,不是“不差晷刻”。而古人的戰車也和后代的座車不同,四周是沒有擋板的,視野上和步行無異。凡此種種,可以看出作者的質疑并不是十分有力。作為一部史書,《史記》的記載還是比較真實的。我們對古書當然可以有所質疑,但“大膽假設”后還要“小心求證”,不能隨意給他人下“好事不精考”的斷語,這不符合科學的精神,也是作者的一個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