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法語詩歌
比利時法語詩歌
比利時詩歌始于1880年前后。當時比利時已出現一批富有才華的浪漫主義詩人,他們雖然勤奮努力,雄心勃勃,但在創作上卻沒有獲得真正的成功。一批給《青年比利時》雜志撰稿的作家發表了許多文學、詩歌作品,為這個獨立僅半個世紀、社會繁榮而文學貧乏的國家做出了有益的貢獻。阿爾貝·吉羅、伊旺·吉爾金以及其他一些作家依然信奉法國高蹈派“為藝術而藝術”的主張。1887年,18位比利時詩人的詩作選集《青年比利時高蹈詩集》出版了,但其中有三四位詩人此時已經開始探索其他的詩歌創作途徑了。喬治·羅登巴赫開拓了一條嶄新的創作道路。其詩作一方面充滿了細膩的懷舊情感,另一方面也保持了高蹈派刻板、嚴格的客觀描述特征。埃米勒·維爾·哈倫也同阿爾貝·吉羅分道揚鑣,開始寫作自由詩。于是青年比利時派的隊伍發生了分裂。
與此同時,法國與比利時的一些法語詩人在其他地方組成了新的流派。1886年,莫雷亞斯的《文學宣言》以及《象征派》雜志在巴黎問世。阿爾貝·莫克爾在比利時的列日創辦了《華倫》雜志。夏爾·范·萊貝格、馬克斯·埃爾斯康普、格雷瓜爾·勒·盧瓦、莫里斯·梅特林克等均在該雜志上發表作品,使之成為新詩派的一個重要喉舌。安德烈·封泰納也在該雜志上介紹了S·梅里爾和P·基亞寧的作品。1887年,莫克爾辦的《華倫》雜志開辟了一個專欄,刊載在巴黎已停止出版的雜志《藝術評論》中的文章。《藝術評論》的原負責人勒內·基爾也加入了比利時詩派。莫雷亞斯、魏爾蘭、維埃勒—格里芬、安德烈·基德、亨利·德·雷尼耶和保羅·瓦萊里等知名的法國詩人都曾給莫克爾的雜志撰稿。這樣便形成了一個包含了不同年齡層次的比、法兩國詩人的組合。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后的詩人,如喬治·馬洛、托馬斯·布羅恩、讓·德·波歇爾、弗朗士·海倫斯、皮埃爾·諾東、盧西恩·克里斯托夫、諾埃爾·呂埃等,相互之間也存在著密切的聯系。
埃米勒·維爾哈倫不幸因車禍死于1916年。這位偉大的詩人在生前與死后,均被公認為統領一代風騷的巨匠。其詩歌感情激越,節奏熱烈,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其作品《觸手般擴展的城市》給人以幻想的美;《弗蘭德全景》似有點化其人其地的魔力。他的許多詩作呼喚實現四海之內皆兄弟的理想。
1918年以后的青年詩人雖然依然尊重他們的前輩詩人,但同時也受到了正在法國興起的象征主義復興思潮的影響。1921年,保羅·范德堡與弗朗士·海倫斯分別在發表的作品中表達了這一新思潮。兩位詩人還組織了比、法兩國詩人的聚會,以確定他們共同的文學路線。10年以后(1913),皮埃爾一路易·弗洛克在布魯塞爾創辦了《詩人報》,聚集了一批新詩人。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這份報紙重新肩負起捍衛真正詩歌的責任。
比利時現代詩歌史上并沒有出現多少超現實主義的名家。超現實主義的怪誕、神秘、紊亂使得具有理智的、經受過嚴格現實主義陶冶的新一代比利時詩人感到震驚。不過,具有拉丁文化傳統而更易于接受各類文學思潮的華倫地區的詩人,則對超現實主義的一些新奇的成功詩作表示了由衷的歡迎。華倫地區的新一代詩人創作了一些具有他們自己特色的超現實主義詩歌。
雖然比利時的法語詩人曾在某些方面充當過法國詩人的先驅(例如弗朗士·海倫斯與讓·德·波歇爾曾是超現實主義法語詩歌的先驅),但總體而言,法國詩人對比利時法語詩人的影響更大。然而,無論過去還是現在,比利時法語文學對法語文學的貢獻都十分重要,不可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