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交融與和平的未來:穆斯林“去激進化”理論與實踐:伊斯蘭哲學與國際安全研究
【3833】文明的交融與和平的未來:穆斯林“去激進化”理論與實踐:伊斯蘭哲學與國際安全研究
(方金英著,時事出版社,46萬字,2016年12月第1版,158元)
△導論、理論篇、實踐篇、謀略篇、結語。共7章:①中世紀——穆斯林世界的興盛時期;②近現代——穆斯林世界的衰落歲月;③當代——1979年至今穆斯林世界應對“全球圣戰主義”時期;④他山之石——各國“去激進化”舉措;⑤監獄——各國針對激進分子在押犯“去激進化”思想改造實踐;⑥退出現實——激進分子奔向和平的故事;⑦文明的交融與和平的未來。
○《古蘭經》云:“我這樣以你們為中正的民族,以便你們作證世人,而使者作證你們。”先知穆罕默德說:“萬事以中正為佳。”
○漫漫人類文明長河,歲月沉淀的全是美;一方水土育一方人,亦孕育出獨特的文明,多姿多彩,波瀾壯闊。
○老子曰:“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大國應像江河下游,眾水交匯,容納百川。
○譜寫大文章,要有大手筆,更應有持久的“洪荒之力”。
○《古蘭經》作為穆斯林信仰的源頭、根基和總綱,在伊斯蘭典籍中有:“《古蘭經》的精神要義和全部內容,歸結為兩件事:第一件是恪守作為安拉奴仆應有的‘禮體’;第二件是尊大,尊重化育主應享有的權利。”
○端莊和中道,兩者同屬一源,端莊屬于個人功修,中道則是社會功修。肢體的端莊、口舌的端莊、心靈的端莊。
○五個認同:對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社會主義道路、中國共產黨的認同。
○四個維護:維護法律尊嚴、人民利益、民族團結、祖國統一。倡導“教內團結、教外和諧”,反對“教內撕裂、教外反抗”。
○“伊斯蘭”是阿拉伯語的音譯,其字面意義為和平、順從。從宗教意義上說,“伊斯蘭”就是對真正的歸順與服從,歸順真主的旨意并服從真主的戒律。伊斯蘭哲學是闡述伊斯蘭教義及有關對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等哲學基本問題的學說或世界觀體系,在世界哲學思想史和文化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馬基雅利《史論》:“欲知未來應先知過去,古今雖有不同,世界永遠不變”。向過去探索得愈深,向未來也就可以看得愈遠。
○泛伊斯蘭主義,主張伊斯蘭不僅僅是宗教信仰,而且是一套政治體制的意識形態,呼吁穆斯林從伊斯蘭信仰中尋根,并在政治上統一思想,是近現代穆斯林社會思潮與社會運動之一。
○巴基斯坦公民社會團體“庫迪”的座右銘:“最強大、最可靠的行動出自于普通公民”。反擊激進主義的主戰場就是爭取穆斯林民心。
○印度:大力倡導文化多元性和包容性。
○西方文明歷來強調戰爭。西方文明的魔力集中于資本主義,資本的典型手段與特征之一是侵占和掠奪。一部歐洲文明發展史,就是一部血腥的爭霸史。一部美國文明發展史,實際上也是一部戰爭史。西方最致命的弱點是搞西方文明至上主義。
○中華文明,“萬眾一心,同舟共濟”的民族精神;“天下為公”為代表的愛國主義精神;對待萬物“仁愛”的道德理想;“自強不息”的道德力行精神。
○中國已經成為三大文明對話與交融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