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溪記》鑒賞
作者: 李賢臣
元結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1),南流數十步,合營溪(2)。水抵兩岸(3),悉皆怪石,攲嵌盤屈(4),不可名狀。清流觸石,洄懸激注(5),佳木異竹,垂陰相蔭。
此溪若在山野,則宜逸民退士之所游處;在人間,則可為都邑之勝境,靜者之林亭。而置州已來,無人賞愛;徘徊溪上,為之悵然。
乃疏鑿蕪穢,俾為亭宇(6),植松與桂。兼之香草,以裨形勝(7)。為溪在州右(8),遂命之白右溪。刻銘石上(9),彰示來者(10)。
唐代宗廣德二年(764),元結出任道州刺史。這是一個偏遠的州郡,當時州地戰亂剛剛平息,百姓流離,田園荒廢,州縣殘破。元結招撫流亡,賑災濟民,修繕城邑房舍。《右溪記》從一個小的側面反映了他整治道州的情形。
文章的第一小節記述小溪的方位、兩岸的怪石,回旋激蕩的清流,以及佳木異竹等景物,清新可喜,優美動人。第二小節承上“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寫此溪既不在“山野”,不為隱者游覽、居住;又不在“人間”,不能成為勝境、林亭。作者嘆惜小溪的冷落,失修:“置州已來,無人賞愛。”情意婉轉,興寄深微,表達了道州一直沒有得到治理的感慨。最后一小節寫作者疏鑿蕪穢,建亭植樹,命名刻石,開發自然景觀。需要指出的是,文章所寫已遠遠超出了一般文人熱愛自然山水的情趣,它表現了作者力圖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百廢待興的熱情。
這篇小記,清淡、簡潔、有情味,開柳宗元山水游記的先聲,其神韻則酷似后世之“散文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