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斯,圣-瓊作品分析
【介紹】:
法國著名抒情詩人,后期象征主義*重要作家,1960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本名阿萊克西·圣萊熱·萊熱。生于法屬西印度群島的瓜德羅普島。其父是律師兼營種植園。這樣的家庭環境,培養了詩人對動植物、大海和自然的熱愛。1899年隨全家遷回法國波爾多地區定居。1904年中學畢業,升入波爾多大學。這一年他發表了他的第一首詩《克羅采圖集》,從此開始了文學生涯。安德烈·紀德和保爾·瓦萊里*的詩對他很有影響。與此同時,他還研讀法律與哲學,有時還從拉丁文翻譯詩歌。這時他已認識了著名作家和詩人弗朗西斯·雅姆、保爾·克洛代爾*。1914年考入外交部。1916-1921年任法國駐我國大使館秘書。在華期間,他和我國文人學者有較深的交往。他努力了解中國文明,還親自去蒙古等地探訪“絲綢之路”。這次旅游為他創作著名史詩《阿納巴斯》打下了基礎。1921年他奉調回國,先后任部長辦公室主任、亞洲澳洲司司長。1933年升任外交部秘書長。這一時期由于外交公務繁忙,他基本上停止了詩歌創作。二次戰時,德寇占領法國,他赴美避難。痛苦的流亡生活,使詩人重操舊業。戰后,圣瓊·佩斯到安的列斯群島和加拿大等地旅游。這是他藝術生活的繁榮時期,完成了代表作,長詩《岸標》*(1957)。1958年他隱居法國土倫港東南的日昂半島。同年,以古稀之年始成家室。1959年,法國文化部長馬爾羅訪美時向他頒發了法國文學大獎。1960年由于他的作品“那振翼凌空的氣勢和豐富多彩的想象,將當代升華在幻想之中”而榮獲該年度諾貝爾文學獎。他親自到斯德哥爾摩領獎。與艾略特戴上所有的勛章相反,詩人摘掉了他所有的勛章,出席授獎儀式。1972年法國七星書局出版他的全集。1974年寫最后一首詩《干旱》,從此結束了七十個春秋的寫作生涯。1975年病逝。去世前,他把手稿捐給地中海沿岸的埃克斯市,并把未成稿付之一炬。
圣瓊·佩斯的詩作宏偉、新奇、情深、意濃。他注意學習古希臘、羅馬文學和法國古典詩歌。但1955年瑞典文學院為諾貝爾文學獎起草的圣瓊·佩斯作品的研究報告中,認為他的詩作的風格十分接近后期象征主義詩人保爾·克洛代爾*。他們的生活際遇相似(都當過外交官,又都出使過我國),詩風也相似。他的詩歌頌人是創造歷史的工匠;形象無清晰輪廓,又無條理,但可以感覺到詩人是在歌頌新生,歌頌人類戰勝自然,戰勝災害的偉大力量。這種方法實質是知覺與思想的結合,合乎后期象征主義的創作規范,這種宏偉、新奇、神秘的詩風酷似保爾·克洛代爾。
詩人除詩集《紀事詩》和《群鳥》外,還有長詩《征討》(1924)、《流放》(1942)、《雨》(1943)、《雪》(1944)、《風》(1946)和代表作《岸標》(1957)。1972年,法國七星書局印行他的《全集》,結為《贊美集》(含《寫在門楣上》、《克羅采圖集》、《喜慶童年》、《贊歌組詩》四題),《諸王的榮耀》(含《詠一位王后》、《親王的友誼》、《攝政王史》、《王儲之歌》、《搖籃曲》五題),長詩《阿納巴斯》(寫于中國),《流亡集》(含《流亡》、《雨》、《雪》、《詩贈外國女友》四題),長詩《風》、《岸標》、《往事》、《百鳥》。此外還收有詩人在諾貝爾獎發獎儀式上的致詞《詩歌》和佛羅倫薩市紀念但丁誕生七百周年紀念大會上詩人的講演《為了但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