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最優(yōu)體驗心理學
【4293】心流:最優(yōu)體驗心理學
(〔美〕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著,張定琦譯,中信出版社,23.7萬字,2017年12月第1版,49元)
10章:[1]心流,快樂的源泉;[2]控制意識,改善體驗的品質;[3]心流的構成要素;[4]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尋找心流?[5]感官之樂;[6]思維之樂;[7]工作之樂;[8]人際之樂;[9]挫折中如何自得其樂?[10]追尋生命的意義。
“心流”是指我們在做某些事情時,那種全神貫注、投入忘我的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下,你甚至感覺不到時間的存在,在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們會有一種充滿能量并且非常滿足的感受。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在做自己非常喜歡、有挑戰(zhàn)并且擅長的事情的時候,就很容易體驗到心流,比如爬山、游泳、打球、玩游戲、閱讀、演奏樂器還有工作的時候。
著名心理學家、積極心理學奠基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在30年前,在大量案例研究的基礎上,開創(chuàng)性地提出了“心流”的概念。這本書系統(tǒng)闡述了心流理論,進入心流狀態(tài)的條件,從日常生活、休閑娛樂、工作、人際關系等各方面,分析如何進入心流狀態(tài),獲得最優(yōu)體驗。
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差別在于神經系統(tǒng)過于發(fā)達。感知和攝取更多的信息,無疑有利于人類生存。對外部情況不感知,當然更危險,但感知更多往往更苦惱。常言說:無知無畏。反之,多知多畏,多知多憂。于是焦慮增長。
米哈里這樣概括心流的成因和特征:[1]注意力;[2]有一個他愿意為之付出的目標;[3]有即時的回饋;[4]因全神貫注于此,日常惱人的瑣事被忘卻和屏蔽;[5]達到了忘我的狀態(tài)。
心流與庖丁解牛。弗洛伊德說:“快樂的秘訣在于工作與愛”。
心流、福流。這個流,非常流。
熵是指一個系統(tǒng)的混亂程度。越混亂,熵值越高。
幾乎人類的所有行動都有心流的最優(yōu)狀態(tài):節(jié)慶、閱讀、靜坐、瑜伽、寫作、思考、觀景、休閑等。
只有學會掌握心靈的人,才能決定自己的生活品質;具備了這種能力,也就相當于接近幸福的境界了。
世上大多數人的人生目標都很簡單:平安地活著,養(yǎng)育一兒半女;如果可能的話,再加上那么一點兒舒適和尊嚴。
生命的品質取決于控制意識的能力。釋放內在的生命。
估計每一個人一生中可以處理1850億比特的資訊。注意力:無價的資源。
邁達斯國王點石成金,最后活活餓死的寓言,充分證明一味追求財富、地位、權力,未必能使人更快樂。唯有從每天的生活體驗中創(chuàng)造樂趣,才能真正提升生活品質。
心流跟宗教一直有密切的關系、人類的很多最優(yōu)體驗都是在宗教儀式的背景下發(fā)生的。藝術、戲劇、音樂、舞蹈,都可以說是起源于今天所謂的“宗教”氛圍中。
一個人若是對外界失去了興趣,不愿主動跟外界建立關系,就等于把自己孤立了。20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羅素在講述他覓得個人幸福的過程時說:“我漸漸學會對自己和自己的缺點漠不關心,我漸漸把越來越多的注意力放在外界事物上,例如,世界的狀況、各式各樣的知識和我喜歡的人”。這可能是如何培養(yǎng)自得其樂性格的最好描述。
思維之樂。牛頓把手表放進沸水里,手上卻捏著雞蛋計算時間,因為他已沉浸在抽象的思考當中。邁克爾遜是第一位贏得諾貝爾獎的美國科學家,有人問他何以花那么多時間測量光速,他答道:“因為太好玩了!”。
未來屬于善用閑暇的人。
獨樂、眾樂各有情趣,不論在沉寂的阿拉斯加邊陲,還是喧囂的紐約市中心,若能享受獨處時分,同時與朋友、家人、社群和樂融融,便已踏上快樂的康莊大道。
目標決定努力方向。目標與決心塑造人生,能創(chuàng)造內心的和諧感,意識中也會洋溢著流動不息的秩序。
在養(yǎng)成自省習慣之前,人類意識的原始狀態(tài)確實已具備內在的平靜,只是偶爾會被饑餓、性欲、痛苦或危險打斷。目前帶給人們那么多苦惱的精神熵——無法滿足的需要、受挫折的期待、寂寞、沮喪、焦慮、罪惡感——都可能最近才侵入人類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