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兵法散文·宋遼金元兵法·資治通鑒》原文鑒賞
《古代兵法散文·宋遼金元兵法·資治通鑒》原文鑒賞
[原文](節選)
赤壁之戰
初,魯肅聞到劉表卒,言于孫權曰:“荊州與國鄰接,江山險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今劉表新亡,二子不協,軍中諸將,各有彼此。劉備天下梟雄,與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如有離違,宜別圖之,以濟大事。肅請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勞其軍中用事者,及說備使撫表眾,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備必喜而從命。如其克諧,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權即遣肅行。
到夏口,聞操已向荊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琮已降,備南走。肅敬迎之,與備會于當陽長坂。肅宣權旨,論天下事勢,致殷勤之意。且問備曰:“豫州今欲何至?”備曰:“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欲往投之。”肅曰:“孫討虜聰明仁惠,敬賢禮士,江表英豪,咸歸附之,已據有六郡,兵精糧多,足以立事。今為君計,莫若遣腹心自結于東,以共濟世業。而欲投吳巨,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并,豈是托乎!”備甚悅。肅又謂諸葛亮曰:“我,子瑜友也。”即共定交。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亂江東,為孫權長史。備用肅計,進住鄂縣之樊口。
曹操自江陵將順江東下。諸葛亮謂劉備曰:“事急矣,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遂與魯肅俱詣孫權。亮見權于柴桑,說權曰:“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江東,劉豫州收眾漢南,與曹操共爭天下。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英雄無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將軍量力而處之。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將軍外托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什,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權曰:“茍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 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慕仰,若水之歸海。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為之下乎!”權勃然日:“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吾計決矣! 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然豫州新敗之后,安能抗此難乎?”亮曰:“豫州軍雖敗于長坂,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曹操之眾,遠來疲敝,聞追豫州,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謂‘強弩之未,勢不能穿魯縞’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將軍。’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又,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與豫州協規同力,破操軍必矣。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以形成矣。成敗之機,在于今日!”權大悅,與其群下謀之。
是時,曹操遣權書曰:“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于吳。”權以示群下,莫不響震失色。長史張昭等曰:“曹公,豺虎也,挾天子以征四方,動以朝廷為辭;今日拒之,事更不順。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曹操者,長江也;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劉表治水軍,蒙沖斗艦乃以千數,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陸俱下,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而勢力眾寡又不可論。愚謂大計不如迎之。”魯肅獨不言。權起更衣,肅追于宇下。權知其意,執肅手曰:“卿欲何言?”肅曰:“向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不足與圖大事。今肅可迎操耳,如將軍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乘犢車,從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將軍迎操,欲安所舊乎?愿早定大計,莫用眾人之議也!”權嘆息曰:“諸人持議,甚失孤望,今卿廓開大計,正與孤同。”
時周瑜受使至番陽,肅勸權召瑜還。瑜至,謂權曰:“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將軍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地方數千里,兵精足用,英雄樂業,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況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請為將軍籌之:今北土未平,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后患; 而操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平衡;今又盛寒,馬無藁草; 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將軍禽操,宜在今日。瑜請得精兵數萬人,進住夏口,保為將軍破之!”權曰:“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呂布、劉表與孤耳。今數雄已滅,惟孤尚存。孤與老賊勢不兩立。君言當擊,甚與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因拔刀斫前奏案,曰:“諸將吏敢復有言當迎操者,與此案同!”乃罷會。
是夜,瑜復見權曰:“諸人徒見操書言水步八十萬而各恐懾,不復料其虛實,便開此議,甚無謂也。今以實校之,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 所謂表眾亦極七八萬耳,尚懷狐疑。夫以疲病之章御狐疑之眾,眾數雖多,甚未足畏。瑜得精兵五萬,自足制之。愿將軍勿慮!”權撫其背曰:“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子布、元表諸人各顧妻子,挾持私慮,深失所望;獨卿與子敬與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贊孤也!五萬兵難卒合,已選三萬人,船、糧、戰具俱辦。卿與子敬、程公便在前發;孤當續發人眾,多載資糧,為卿后援。卿能辦之者誠決;邂逅不如意,便還就孤,孤當與孟德決之。”遂以周瑜、程普為左右督,將兵與備并力逆操,以魯肅為贊軍校尉,助畫方略。
劉備在樊口,日遣邏吏于水次候望權軍。吏望見瑜船,馳往自備,各遣人慰勞之。瑜曰:“有軍任,不可得委暑;倘能屈威,誠副其所望。”備乃乘單舸往見瑜曰:“今拒曹公,深為得計,戰卒有幾?”瑜曰:“三萬人。”備曰:“恨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觀瑜破之。”奮欲呼魯肅等共會語,瑜曰:“受命不得妄委暑,若欲見子敬,可別過之。”備深愧喜。
進,與操遇于赤壁。
時操軍眾已有疾疫。初一交戰,操軍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操軍方連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乃取蒙沖斗艦十艘,載燥獲、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豫備走舸,系于其尾。先以書遺操,作云欲降。時東南風急,蓋以十艦最著前,中江舉帆,余船以次俱進。操軍吏士皆出營立觀,指言蓋降。去北軍二里余,同時發火。火烈風猛,船往如箭,燒盡北船,延及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瑜等率輕銳繼其后,雷鼓大震,北軍大壞。操引軍從華容道步走,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贏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嬴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劉備、周瑜水陸并進,追操至南郡。時操軍兼以饑渡,死者太半。操乃留征南將軍曹仁,橫野將軍徐晃守江陵,折沖將軍樂進守襄陽,引軍北還。
肥水之戰
太元七年,……冬,十月,秦王堅會群臣于太極殿,議曰:“自吾承業,垂三十載,四方略定,唯東南一隅,未霑王化。今略計吾士卒,可得九十七萬,吾欲自將以討之,何如?”秘書監朱彤曰:“陛下恭行天罰,必有征無戰,晉主不銜璧軍門,則走死江海,陛下返中國士民,使復其桑梓,然后回輿東巡,告成岱宗,此千載一時也。”堅喜曰:“是吾志也。”
尚書左仆射權翼曰:“普紂為無道。三仁在朝,武王猶為之旋師。今晉雖微弱,未有大惡;謝安、極沖皆江表偉人,君臣輯睦,內外同心。以臣觀之,未可圖也!”堅默然良久,曰:“諸君各言其志”。
太子左衛率石越曰:“今歲鎮守斗,福德在吳,伐之必有天殃。且彼據長江之險,民為之用,殆未可伐也!”堅曰:“昔武王伐紂,逆歲違卜。天道幽遠,未易可知。夫差、孫皓皆保據江湖,不免于亡。今以吾之眾,投鞭于江,足斷其流,又何險之足恃乎!”對曰:“三國之君皆淫虐無道,故敵國取之,易于拾遺。今晉雖無德,未有大罪,愿陛下且按兵積谷,以待其畔。”于是群臣各言利害,久之不決。堅曰:“此所謂筑舍道旁,無時可成。吾當內斷于心耳”。
群臣皆出,獨留陽平公融,謂之曰:“自古定大事者,不過一二臣而已。今眾言紛紛,徒亂人意,吾當與汝決之。”對曰:“今伐晉有三難: 天道不順,一也; 晉國無釁,二也; 我數戰兵疲,民有畏敵之心,三也。群臣言晉不可伐者,皆忠臣也,愿陛下聽之。”堅作色曰:“汝亦如此,吾復何望!吾強兵百萬,資使如山;吾雖未為令主,亦非閣劣。乘累捷之勢,擊垂亡之國,何患不克?豈可復留此殘寇,使長為國家之憂哉!”融泣曰:“晉未可滅,昭然甚明。今勞師大舉,恐無萬全之功。且臣之所憂,不止于此。陛下寵育鮮卑、羌、羯,布滿畿甸,此屬皆我之深仇。太子獨與弱卒數萬留守京師,臣懼有不虞之變生于腹心肘掖,不可悔也。臣之頑愚,誠不足采;王景略一時英杰,陛下常比之諸葛武侯,獨不記其臨沒之言乎!”堅不聽。于是朝臣進諫者眾,堅曰:“以吾擊晉,校其強弱之勢,猶疾風之掃秋葉,而朝廷內外皆言不可,誠吾所不解也!”
太子宏曰:“今歲在吳分,又晉君無罪,若大舉不捷,恐威名外挫,財力內竭,此群下所以疑也!”堅曰:“昔吾滅燕,亦犯歲而捷,天道固難知也。秦滅六國,六國之君豈皆暴虐乎!”
冠軍、京兆尹慕容垂言于堅曰:“弱并于強,小并于大,此理勢自然,非難知也。以陛下神武應期,威加海外,虎旅百萬,韓、白滿期,而蕞爾江南,獨違王命,豈可復留之以遺子孫哉!《詩》云:‘謀夫孔多,是用不集。’陛下斷自圣心足矣。何必廣詢朝眾!晉武平吳。所仗者張、杜二三臣而已。若從朝眾之言,豈有混壹之功!”堅大悅曰:“與吾共定天下者,獨卿而已。”賜帛五百匹。
堅銳意欲取江東,寢不能旦。陽平公融諫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自古窮兵極武,未有不亡者。且國家本戎狄也,正朔會不歸人。江東雖微弱僅存,然中華正統。天意必不絕之。”堅曰:“帝王歷數,豈有常邪?惟德之所在耳! 劉禪豈非漢之苗裔邪,終為魏所滅。汝所以不如吾者,正病此不達變通耳!”
堅素信重沙門道安,群臣使道安乘間進言。十一月,堅與道安同輦游于東苑,堅曰:“聯將與公南游吳、越,泛長江,臨滄海,不亦樂乎!”安曰:“陛下應天御世,居中土而制四維,自足比隆堯、舜,何必櫛風沐雨,經略遐方乎!且東南卑濕,沴氣易構,虞舜游而不歸,大禹往而不復,何足以上勞大駕也!”堅曰:“天生丞民而樹之君,使司牧之,朕豈敢憚勞,使彼一方獨不被澤乎!必如公言,是古之帝王皆無征伐也……”道安曰:“必不得已,陛下宜駐蹕洛陽,遣使者奉尺書于前,諸將總六師于后,彼必稽首入臣,不必親涉江,淮也。”堅不聽。
堅所幸張夫人諫曰:“妾聞天地之生萬物,圣王之治天下,皆因其自然而順之,故功無不成。是以黃帝服牛乘馬,因其性也; 禹浚九川、障九澤,因其勢也;后稷播殖百谷,因其時也。湯、武帥天下而攻桀、紂,因其心也; 皆有因則成,無因則敗。今朝野之人皆言晉不可伐,陛下獨決意行之,妾不知陛下何所因也。《書》曰:‘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猶因民,而況人乎!妾又聞王者出師,必上觀天道,下順民心。今人心既不然矣,請驗之天道。諺云:‘雞夜鳴者不利行師,犬群嗥者宮室將空,兵動馬驚,軍敗不歸。’自秋、冬以來,眾雞夜鳴,群犬哀嗥,廄馬多驚,武庫兵器自動有聲,比皆非出師之祥也。”堅曰:“軍旅之事,非婦人所當預也。”
堅幼子中山公詵最有寵,亦諫曰:“臣聞國之興亡,系賢人之用舍。今陽平公,國之謀主,而陛下違之;晉有謝安、桓沖,而陛下伐之,臣竊惑之!”堅曰:“天下大事,孺子安知!”
……
太元八年,……秋,七月,……秦王堅下詔大舉入寇,民每十丁遣一兵;其良家子年二十已下,有材勇者,皆拜羽林郎。又曰:“其以司馬昌明為尚書左仆射,謝安為吏部尚書,桓沖為侍中,勢還不遠,可先為起第。”良家子至者三萬余騎,拜秦州主簿趙盛之為少年都統。是時,朝臣皆不欲堅行,獨慕容垂。姚萇及良家子勸之。陽平公融言于堅曰:“鮮卑、 羌虜,我之仇住讎, 常思風塵之變以逞其志,所陳策畫,何可從也?良家少年皆富饒子弟,不閑年旅,茍為諂諛之言以會陛下之意。今陛下信而用之,輕舉大事,臣恐功既不成,仍有后患,悔無及也。”堅不聽。
八月,戊午,堅遣陽平公融督張蠔、慕容垂等步騎二十五萬為前鋒,以兗州刺史姚萇為龍驤將軍,督益、梁州諸軍事。堅謂萇曰:“昔朕以龍驤建業,未嘗輕以授人,卿其勉之!”左將軍竇沖曰:“王者無戲言,此不祥之征也。”堅默然。
慕容楷、慕容紹言于慕容垂曰:“主上驕矜已甚,叔父建中興之業,在此行也!”垂曰:“然。非汝,誰與成之!”
甲子,堅發長安,戌卒六十余萬,騎二十七萬,旗鼓相望,前后千里。九月,堅至項城,涼州之兵始達咸陽,蜀、漢之兵方順流而下,幽、冀之兵至于彭城,東西萬里,水陸齊進,運漕萬艘。陽平公融等兵三十萬,先至穎口。
詔以尚書仆射謝石為征虜將軍、征討大都督,以徐、兗二州刺史謝玄為前鋒都督,與輔國將軍謝琰,西中郎將桓伊等眾共八萬拒之;使龍驤將軍胡彬以水軍五千援壽陽。琰,安之子也。
是時秦兵既盛,都下震恐。謝玄入,問計于謝安,安夷然,答曰:“已別有旨。”既而寂然。玄不敢復言,乃令張玄重請。安遂命駕出游山墅,親朋畢集,與令圍棋賭墅。安棋常劣于玄,是日,玄懼,便為故手而又不勝。安遂游陟,至夜乃還。桓沖深以根本為憂,遣精銳三千入衛京師;謝安固卻之,曰:“朝廷處分已定,兵甲無闕,西藩宜留以為防。”沖對佐吏嘆曰:“謝安有廟堂之量,不閑將略。今大敵垂至,方游談不暇,遣諸不經事少年拒之,眾又寡弱,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
冬,十月,秦陽平公融等攻壽陽;癸酉,克之,執平虜將軍徐元喜等。融以其參軍河南郭褒為淮南太守。慕容垂拔鄖城。胡彬聞壽陽陷,退保硤石,融進攻之。秦衛將軍梁成等帥眾五萬屯于洛澗,柵淮以遏東兵。謝石、謝玄等去洛澗二十五里而軍,憚成不敢進。胡彬糧盡,潛遣使告石等曰:“今賊盛糧盡,恐不復見大軍。”秦人獲之,送于陽平公融。融馳使白秦王堅曰:“賊少易擒,但恐逃去,宜速赴之!”堅乃留大軍于項城,引輕騎八千,兼道就融于壽陽。遣尚書朱序來說謝石等,以為:“強弱異勢,不如速降。”序私謂石等曰:“若秦百萬之眾盡至,誠難與為敵。今乘諸軍未集,宜速擊之;若敗其前鋒,則彼己奪氣,可遂破也。”
石聞堅在壽陽,甚懼,欲不戰以老秦師。謝琰勸石從序言。十一月,謝玄遣廣陵相劉牢之帥精兵五千赴洛澗,未至十里,梁成阻澗為陳以待之。牢之直前渡水,擊成,大破之,斬成及戈陽太守王詠; 又分兵斷其歸津,秦步騎崩潰,爭赴淮水,士卒死者萬五千人,執秦揚州刺史王顯等,盡收其器械軍實。于是謝石等諸軍,水陸繼進。秦王堅與陽平公融登壽陽城望之,見晉兵部陣嚴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為晉兵,顧謂融曰:“此亦勍敵,何謂弱也!”憮然始有懼色。
秦兵逼肥水而陳,晉兵不得渡。謝玄遣使謂陽平公融曰:“君懸軍深入,而置陳逼水,此乃持久之計,非欲速戰者也。若移陳少卻,使晉兵得渡,以決勝負,不亦善乎!”秦諸將皆曰:“我眾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萬全。”堅曰:“但引兵少卻,使之半渡,我以鐵騎蹙而殺之,蔑不勝矣!”融亦以為然,遂麾兵使卻。秦兵遂退,不可復止。謝玄、謝琰、桓伊等引兵渡水擊之。融馳騎略陳,欲以帥退者,馬倒,為晉兵所殺,秦兵遂潰。玄等乘勝追擊,至于青岡;秦兵大敗,自相蹈籍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聞風聲鶴唳,皆以為晉且至,晝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饑凍,死者什七、八。初,秦兵少卻,朱序在陳后呼曰:“秦兵敗矣!”眾遂大奔。序因與張天錫、徐元喜皆來奔。獲秦王堅所乘云母車。復取壽陽,執其淮南太守郭褒。
……
謝安得驛書,知秦兵已敗。時方與客圍棋,攝書置床上,了無喜色,圍棋如故。客問之,徐答曰:“小兒輩遂已破賊。”既罷,還內,過戶限,不覺履齒之折。
夜襲蔡州
李佑言于李訴,曰:“蔡之精兵皆在洄曲及四境拒守,守州城者皆贏老之卒,可以乘虛直抵其城。比賊將聞之,元濟已成擒矣。”訴然之。
冬,十月……辛未,李訴命馬步都虞候、隨州刺史史旻留鎮文城,命李佑、李忠義帥突將三千為前驅,自與監軍將三千人為中軍,命李進誠將三千人殿其后。軍出,不知所之。訴曰:“但東行!”行六十里,夜,至張柴村,盡殺其戍卒及烽子。據其柵,命士少休,食干糧,整羈鞠,留義成軍五百人鎮之,以斷朗山救兵。命丁士良將五百人斷洄曲及諸道橋梁,復夜引兵出門。諸將請所之,訴曰:“入蔡州取吳元濟。”諸將皆失色。監軍哭曰:“果落李訴奸計!”時大風雪,旌旗裂,人馬凍死者相望。天陰黑,自張柴村以東道路,皆官軍所未嘗行,人人自以為必死; 然畏訴,莫改違。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近城有鵝鴨池,訴令擊之以混軍聲。
自吳少誠拒命,官軍不至蔡州城下三十余年,故蔡人不為備。壬申,四鼓,訴至城下,無一人知者。李佑、李忠義鑊其城,為坎以先登,壯士從之。守門卒方熟寐,盡殺之,而留擊柝者,使擊柝如故。遂開門納眾。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覺。雞鳴雪止,訴入居元濟外宅。或告元濟曰:“官軍至矣!”元濟尚寢,笑曰:“俘囚為盜耳! 曉當盡戳之。”又有告者曰:“城陷矣!”元濟曰:“此必洄曲子弟就吾求寒衣也。”起,聽于廷,聞訴軍號令曰:“常侍傳語。”應者近萬人。元濟始懼,曰:“何等常侍,能至于此!”乃帥左右登牙城拒戰。
時董重質擁精兵萬余人據洄曲,訴曰:“元濟所望者,重質之救耳!”乃訪重質家,厚撫之,遣其子傳道持書諭重質。重質遂單騎詣訴降。
訴遣李進誠攻牙城,毀其外門,得甲庫,取器械。癸酉,復攻之,燒其南門。民爭負薪助之,城上矢如猬毛。晡時,門壞,元濟于城上請罪,進誠梯而下之。甲戌,訴以檻車送元濟詣京師,且告于裴度。是日,申、光二州及諸鎮兵二萬余人相繼來降。
李訴還軍文城,諸將請曰:“始公敗于朗山而不憂,勝于吳房而不取,冒大風甚雪而不止,孤軍深入而不懼,然卒以成功,皆眾人所不諭也,敢問其故?”訴曰:“朗山不利,則賊輕我而不為備矣。取吳房,則其眾奔蔡,并力固守,故存之以分其兵。風雪陰晦,則烽火不接,不知吾至。孤軍深入,則人皆致死,戰自倍矣。夫視遠者不顧近,慮大者不詳細,若矜小勝,恤小敗,先自撓矣,何暇立功乎!”眾皆服。
訴儉于奉已而豐于待士,知賢不疑,見可能斷,此其所以成功也。
[鑒賞]
《資治通鑒》,北宋司馬光撰。294卷,又考異、目錄各30卷。全書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傳狀、文集、譜錄等222種。內容以政治、軍事為主,略于經濟、文化。書名“資治”,目的在于供封建統治者從歷代混亂興亡中取得鑒戒。全書貫串1362年史事,有“考異”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錄”以備查閱之用,為歷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較系統而完備的資料。
司馬光(公元1019年~公元1086年),北宋大臣、史學家。字君實,陜州夏縣(今屬山西)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寶元進士。仁宗未年任天章閣待制兼侍講知諫院。后退居洛陽專著《資治通鑒》,從治平三年(1066年)至元豐七年(1084年),歷時19年成書。元豐八年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聽政,召他入京主國政,次年任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為相八個月病死,追封溫國公。
本書收錄的《赤壁之戰》、《肥水之戰》、《夜襲蔡州》三篇短文,均選自《資治通鑒》一書,標題系編者所加。分別記述了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肥水之戰,以及李訴襲蔡州的情景,很有戰斗氣氛,系歷史的真實記載,值得讀者回味。
一、赤壁之戰發生在漢獻帝(劉協)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冬。當時曹操已基本上統一北方,率大軍南下,企圖一舉統一中國。劉備和占據長江下游一帶的孫權力量弱小,形勢迫使他們聯合起來共同對敵,于是在赤壁一帶發生了以曹操為一方,劉備、孫權同盟為另一方的戰爭,這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戰”。由于盟軍不失戰機,以己之長,攻彼之短,用火燒戰船的戰術大敗曹軍,由此奠定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
《赤壁之戰》這篇文章生動地記述了赤壁之戰的始未,諸葛亮、魯肅、周瑜等人作為政治家、軍事家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段,用魯肅向孫權說的一段話側面敘述出當時的天下形勢。魯肅看到劉表新亡,荊州無主,勸說孫權先奪荊州然后再取天下,并提出聯合劉備的主張,這些充分顯示了魯肅作為政治家的遠見卓識。
第二段,寫魯肅與劉備在當陽長坂會晤,劉備采納了魯肅的計策,進軍駐扎在鄂縣的樊門,奠定了孫、劉聯盟的基礎。
第三段,寫諸葛亮通過對當時形勢的精密分析,說服了孫權,促使孫劉聯盟更進一步發展。諸葛亮首先肯定了劉備本身的優越條件,然后對當時形勢作了實事求是的分析,又用激將法激怒了孫權,最后又進一步分析了曹操的劣勢。指出了孫劉聯合抗曹的前途。這一段最后留下一個懸念,孫權未置可否,還要同他的群臣商議。
第四段,寫魯肅具體分析形勢,說明不能迎操,堅定了孫權抗曹的決心。曹操送來的那封恐嚇要挾的挑戰書,引起了東吳“和”與“戰”兩派意見的分岐。還是魯肅詳盡說明的不能求和的理由,使孫權有了決心。
第五段,寫周瑜為孫權分析形勢,可以說,直到這時,孫權才真正下定了與劉備聯合抗曹的決心。以至于用刀砍著批閱文書的幾案,說道:“文武官員有敢再說應當迎接曹操的,和這張案子一樣。”突出了周瑜作為孫權的主將的軍事才能和料敵如神的本領。
第六段,寫孫權、周瑜、魯肅共同決定與劉備聯合抗曹的作戰計劃。這段里,周瑜進一步分析曹操兵力,讓孫權完全解除顧慮。“卿能辦之者誠決”等四句,表現了孫權作為主帥的膽略。特別寫到周瑜如萬一遭到不利,他將親自出馬與曹操決個勝負,是令眾人鼓舞的。
第七段,寫激戰前的一個小插曲:劉備坐了一只小船去會見周瑜,這是有說不盡的意味的,想探探周瑜虛實,見后覺得他確有大將之風,劉備感到非常慚愧也非常高興。
第八段,寫赤壁之戰的實況。筆墨簡煉生動。火攻的描寫,推出了周瑜部下的大將黃蓋。他看到曹操的軍隊正在連接戰船,提出了詐降,放火燒船的建議,立即擴大了戰果,以勝利結束這一戰役。
作為史學家的司馬光,主要地是用史的眼光來寫赤壁之戰的。這種寫作意圖,決定了敘述的詳略,這篇文章,絕大部分是寫赤壁之戰以前的決策,只有一段是寫戰況的。作者之所以詳寫決策而略敘戰爭實況和結局,目的是為了突出這次戰爭的正確指導思想。這次戰役,孫、劉之所以能夠以弱勝強,正是由于他們具有正確的指導思想。孫、劉雙方一致認識到聯合的重要,對敵我雙方的優勢、劣勢,有清醒的認識,既看到敵方的強大和優勢,也看到它的弱點,既看到自己的劣勢和弱點,也看到自己的力量,尤其是聯合起來的力量。因此,最后取得了戰爭的勝利,為我國歷史上留下了一個以弱勝強的光輝戰例。
二、《肥水之戰》選自《資治通鑒》卷一○四和一○五。肥水,一作“淝水”,在安徽,發源于合肥西南紫蓬山。公元383年,東晉和前秦在肥水進行了一次大戰。弱小的晉軍大敗強大的秦軍,成了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本文詳細地敘述了戰爭的經過,并且具體地指出了雙方勝敗的因素:苻秦雖強而內部矛盾很多,戰線太長,驕氣太盛,輕于進兵,以致大敗;而東晉雖地小兵少,但上下團結,政局較穩,又善于集中優勢兵力首先摧折對方先鋒的銳氣,遂能以少勝多,以弱勝強。
全文可分成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第一至第十自然段,記敘符堅一意要征伐東晉,拒絕眾人勸阻的情況,這是東晉孝武帝太元七年(公元382年)的事。第一層寫秦王符堅會群臣商議舉兵伐晉,群臣多認為晉不可伐,符堅獨自堅持己見。重點寫的是秦王符堅,突出他性格中的“驕盛”二字。例如,在與群臣商議舉兵伐晉的開場白中說道:“唯東南一隅未王化”(意思是說,只有東晉那一角還沒有受到秦國君王的德化),就很帶有對東晉的輕視意味。他在反駁太子石越時說:“今以吾之眾,投鞭於江,足斷其流”;當他看到群臣各言利害,意見不能統一,他又說:“此所謂筑舍道傍,無時可成”(靠近道路建筑房屋,看見過路的人就跟他們討論這件事,過路人意見不同,因此這座房子就筑不成。),并且表示“吾當內斷于心耳”!維妙維肖。第二層寫符堅的家族繼續勸阻符堅伐晉,符堅駁斥了他們的意見,而且態度比前更堅決了。在中間,只有慕容垂極盡迎合之能事,說:“以陛下神武應期,威加海外,虎旅百萬,韓(指韓信)、白(指白起)滿朝,而蕞爾江南,獨違王命,豈可復留之以遺子孫哉”,頗得符堅賞識。第三層寫符堅所信任寵愛的人也勸他不要輕舉妄動,他一概拒絕。其一是沙門道安。此人系東晉的高僧,符堅破襄陽,把他迎到長安,非常寵幸他。沙門即和尚。這位高僧給符堅出了個主意,迫降,符堅不聽。其二是張夫人。其三是幼子中山公符詵。這兩個人的意見,符堅以“軍旅之事,非婦人所當預也”,“天下大事,孺子安知”駁回了。為符堅的失敗埋下了一個伏筆。
第二部分,包括第十一至最后一個自然段。是記述秦晉交戰,符堅在肥水上慘敗的情況。第一層,敘述符堅出兵伐晉的部署,并寫他的恃強驕傲和慕容垂的別有企圖。第二層,先敘寫符堅的軍容之盛和東晉在軍事上所處的劣勢地位,然后轉筆極力描寫晉人的震恐和謝安態度的鎮定。第三層,寫戰役的經過。先極寫秦強晉弱,兩軍交戰之初,晉軍將領不敢有必勝之念。然后寫秦軍于洛澗附近大敗,符堅見晉兵部陣嚴整,雖有懼色,而驕之氣未減,仍允晉軍渡肥水決勝負之請,終致潰敗不可收拾。第四層,最后寫謝安于晉軍大勝后掩飾真情不露喜色,但內心卻是非常激動的,以至跨門檻時折斷了木屐上的齒條,自己還不覺得。這一部分,戰爭部署寫得較為簡略,戰爭經過記敘較為詳盡。突出刻劃了謝安形象。謝安作為晉征討大都督,早已為秦所聞。文章開頭,秦權翼說:“謝安、桓沖皆江表偉人,君臣輯睦”,可見,謝安其人,確有不凡之處。作者再次描寫謝安,是戰爭開始,秦兵壓境,部下震恐的時候。“謝玄入,問計于謝安,安夷然,答曰:‘已別有旨’。”“玄不敢復言,乃令張玄重請。安遂命駕出游山墅,親朋畢集,與玄圍棋賭墅”,這種鎮定自若的精神,是不易被人理解的,難怪左右的人說:“謝安石(即謝安)有廟堂之量,不閑將略。今大敵至,方游談不暇,遺諸不經事少年拒之,眾又寡弱,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衣襟開在左邊,意思是我們要穿外族服裝了,要為符堅所滅)”。這里作者用烘云托月的手法,寫晉人的震恐,正是寫謝安的鎮定自若。歷來為人稱贊的結尾一段更為精采。謝安得到驛書,知秦兵已敗,卻“了無喜色,圍棋如故”,問他,他慢慢地回答說:“小兒輩遂已破賊”,極力掩飾自己的真情。可回內室跨門檻,便“不覺屐齒之折”(并沒有覺得把屐齒碰斷了。晉人喜著木屐,木屐底下有橫木,叫作“齒”)這真是神來之筆,把謝安由于心里興奮,走路的步伐失常,從側面寫了出來。這一小段文字不多,劑劃人物著重從神態、動作入手,生動地寫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即使在古文佳作中,這樣的筆墨也是不可多得的。
司馬光是寫人的能手,寫戰爭的能手。他筆下的戰爭,提供了研究封建社會的許多有價值的材料,寫出了不少符合戰爭規律的生動戰例。《肥水之戰》之所以歷來為人所重視,這是重要原因之一。然而,他寫戰爭,并不拘泥于寫實戰過程,筆墨主要放在突出戰爭勝負的條件上,這就使他筆下的戰爭,有了較強的思想價值。此外,他善于通過戰爭描寫人物,揭示人物之間的關系,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堪稱典范。
三、《夜襲蔡州》是《資治通鑒》中有關李訴奇襲蔡州的戰斗始末片斷,不但清楚具體地記載了一起我國古代戰爭史中“出奇制勝”的著名戰例,生動傳神地刻畫了李訴深謀遠慮、膽略過人的古代名將形象。
李訴,唐朝名將,臨潭(今屬甘肅)人,元和十一年(公元866年)受命為唐、隨、鄧節度使,征討叛將吳元濟。
文章首言李訴知人善任,在決戰前敢于采納熟悉敵情的降將的計謀,故能知己知彼,操定勝券。因為本文在李訴取蔡州的全過程中,只選取了奔襲決戰的經過,所以讀者不能知道前文中,李訴如何整飭前任留下的敗局、安定軍心、以小勝提高士氣、收撫降將、制定戰略等一系列苦心經營的事實,很難體會到李訴獻策的不易和緊要。筆者也只能在此點出一筆,以引起讀者的注意。
奔襲蔡州是在兩天一夜中完成的;到吳元濟束手被擒、淮西全線瓦解則又是兩天一夜。讀者可領會到作者在使用筆墨中的詳略處置。相對前面的兩天一夜來說,后面的兩天一夜,只用了74個字,其可謂是“惜墨如金”了。
在奔襲的整整三節文字中,第一段言行軍之密。此段用較多文字敘述李調度軍隊,處理軍事。這雖然是史籍的要求,卻又體現了李訴的胸有成竹,指揮若定的大將風度。言“軍出,不知所之”、“諸將皆失色”、“監軍哭”等都是烘云托月之筆,襯托出李訴的軍事才能,膽略威望和機變等。即使下令擊鵝鴨池以混軍聲等小細節,也給予交代,更能窺見作者之筆意所在。第二段最精采處,在吳元濟兩次被人喚醒,卻猶出語如夢囈,不信官軍自天而至。吳氏數代將門,素善用兵,然而文章后段有照應,元濟所以大意,在于陷入了李訴的“驕兵之計”。這樣就起到了很好的反襯作用,使人信服地感受到李訴“入居元濟外宅”而吳氏猶然不知,并非笑話,而是事實,因而更為李訴出兵飚發電舉的迅猛動作拍案稱絕。第三段文字雖少,但至關重要,絕非閑筆,進一步說明了李訴善于審時度勢,能抓住時機,果斷地瓦解敵人。董重質握有精兵萬余,卻能單騎詣降,不能說不是平蔡之役迅速勝利的關鍵。至此,吳元濟已如困獸之在陷阱,等待他的結局只能是投降服罪了。
本文的最后兩段其實都是議論,然而真正以史家冷雋的眼光出發的議論只有一句話。作者還是通過李訴與諸將的對話,來襯托李訴出類拔萃的軍事才能。李訴簡短有力的回答,其實是對自己的總結:驕兵、分兵、出其不意、置死地而后生。這些內容都充分說明了李訴的洞察力和深謀遠慮。軍事上的運籌和果斷,對我們今天的軍事指揮員也是有借鑒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