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歷史維度
【3667】管理的歷史維度
(宮玉振著,北京大學出版社,19.5萬字,2016年10月第1版,42元)
△分4部分:國家發展;戰略決策與執行;團隊打造;領導力。
○這本書是作者近年來的管理隨筆集,從歷史(包括軍事和戰爭史)的維度,對管理中的核心主題包括大國國家發展、戰略決策與執行、團隊打造、領導力等進行重新審視,揭示影響組織興衰治亂的深層因素,從而為管理者思考管理問題提供歷史借鑒。
○讀史最大的好處,可幫助我們跳出一時一地的思維局限,而從長的歷史時段來揭示上到國家、下到企業的組織管理過程中,影響組織興衰治亂的深層因素,從而可以幫助管理者把握哪些東西是可以持續的,哪些東西只是一時的喧囂而已。“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司馬遷)。
○中國古代國家治理的第一困境,是集體性腐敗導致的王朝政治的周期性紊亂;之二是人口增長所導致的周期性土地危機,進而導致周期性的社會失序;之三是承平日久所導致的軍事力量的周期性衰敗。
○最容易挑戰專制王朝壟斷地位的三種力量:貴族、商人和軍隊。
○狄奧多爾?羅普有一句名言:“地理是戰略的核心”。
○阿克頓勛爵:“妥協是政治的靈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話”。政治本質上是妥協的藝術,只有學會妥協的民族,才是政治上成熟的民族。
○在正統的士大夫看來,“中國之強盛,視乎政事之得失,而不關乎財貨之多寡;而世運之安危,根乎治理之純駁,而不在乎兵力之盛衰”。因而即使在對外戰爭連連失敗的情況下,還有士大夫反復強調中國之所以為治者,在乎禮樂教化,富強所不屑為也”。這也就使得中國在很長的時間里停留在文化的虛幻中,而無法認清這場三千年變局的本質。
○好的執行需要周密的計劃、細致的準備、果斷的決策、清晰的指令、高效的溝通、密切的協同、主動的行動。
○戰略就是選擇,而選擇意味著放棄。有“舍”才能有“得”,大“舍”才能大“得”。
○“無粉絲,不經濟”。但僅靠粉絲支撐起來的輝煌,注定是無法持續的。政治如此,商業亦然。
○“大匠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法度固然可以言傳,妙法卻必由心悟。
○當一名領導者成為獨斷專行的“超人”的時候,不受制約的“天才直覺”所蘊含的,恰恰是導致組織走向自我毀滅的種子。
○一個有效的企業復興戰略,應把握好如下四個依次遞進的環節:辨識病因、扭轉頹勢、明確戰略、高效執行。
○曾國藩:“凡事皆有極困難之時,打得通的,便是好漢”。
○曾國藩打造湘軍,抓住了五大要素:用共同的信仰來凝聚人,用合理的制度來規范人,用高尚的人格來感化人,用共享的利益來激勵人,用寬廣的胸懷來包容人。
○成吉思汗四個必殺技(創業):①出眾的人格魅力;②堅實的制度安排;③獨特的競爭優勢;④強大的學習能力。
○美國陸軍要求所有成員必須進行七種價值觀的培養:忠誠、職責、尊重、無私奉獻、榮譽、正直、個人勇氣。
○曾國藩的朋友歐陽兆熊曾說,曾“一生三變”:做京官時以程朱為依歸,辦理軍務一變而為申韓,咸豐八年再出而以黃老處世。理念:志之所向,金石為開;用人:尚樸實、耐勞苦;治事:大處著眼,小處下手;作戰:扎硬寨,打死仗;組織文化:還我真面,復我固有;心性:成敗聽之于天,毀譽聽之于人;結束語:而困而知,而勉而行。
○“不求近效,銖積寸累”。
○中國歷代王朝的制度設計:治理的效率與權力的安全。
○中國人骨子里是有一種傳宗接代、家運綿延的使命感的。
○人做事三層境界:職業、事業、信仰。
○寄語畢業生:①繼續求知若渴,也要學會放下自己;②接受世界的復雜,也要守護內心的價值;③不斷追求成功,也要學會感受生活。
○尼采:“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