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事詩

雕龍文庫 分享 時間: 收藏本文

敘事詩

敘事詩

即講述故事的詩歌,基本上可以劃分為史詩及民謠兩大類型。有人認為傳奇詩歌應當列為敘事詩歌的第三種類型,但是因為它涉及的主題和敘述形式都與史詩相同,一般都把它作為史詩的一個類別。史詩和民謠在用文字記錄下來以及作為文學形式出現以前都作為口頭相傳的文學而淵遠流長。它們在文學形式上的發展過程,可以從文獻資料中得到考證;它們作為口頭文學的起源,無疑要追溯至人類的史前時代。

一、古典時期

有些學者認為,運用詩歌形式講述故事起源于吟唱與宗教儀式有關的神話。敘事詩歌與神話的這種早期關系可見之于以下幾個方面:(1)因為詩歌的節奏與適合古人迷信的魔法節奏相似,所以古人采用了詩歌而不用散文講述故事;(2)史詩中普遍使用頭韻及元音諧音技巧,這也與咒語的音韻結構有密切聯系;(3)最普通的故事在結構上與神話相符;(4)史詩的吟唱與宗教慶典有關;(5)吟游詩人在傳統上也是占卜師。

在回答為什么要用詩歌的形式講述故事,而且要用能夠吟唱的詩歌講述故事這一問題時,人們經常說詩歌只是單純地起著幫助記憶的作用:用詩歌講故事比用散文容易記憶。實際上,這種結論缺乏事實根據。20世紀時對于口頭詩歌的考查和研究清楚地表明,口頭敘事詩歌并不是按照原文、逐字逐句背誦的;這種體裁已經演變成為一種“即興創作”手段而不是一種便于記憶的手段。用詩歌吟唱故事很可能與人們相信這種形式具有某種魔力有關,同時也和宗教的典禮儀式有某種聯系。這種起源可以說明在敘事詩歌及其他一切口頭詩歌中普遍使用聲音的重復(如頭韻及半諧音)之原因所在;因為這種音韻特點對符咒的效果是必不可少的。這種技巧后來不再用于魔法符咒,而只是作為一種寫作方法,然后又作為一種慣例被保存了下來。

在古代,故事吟唱者或詩人可能就是某種會施魔法的人。這種人被認為是神與人之間的信息傳送者,是受到“繆斯”靈感啟發的特殊人物。而聽眾則是典禮的參加者,從儀式上吟唱的神話中獲得福祐。敘事詩的這種起源可以說明吟游詩人在當時社會中的特殊地位;而且也可以合理地解釋某些故事的格式和細節為什么會持續不變,反復出現;同時也為理解殘留于后世的史詩及民謠中的一些格式和細節的意義提供了線索。

史詩和民謠很可能都是出于宗教儀式的同源產物,而不是如人們經常認為的那樣,前者產生于后者。民謠代表了敘事與舞蹈的結合,而史詩則是敘事與咒語的結合。在戲劇中可以看出宗教典禮遺留的三個因素仍然互相關聯,它們是:敘述的神話;在唱誦和舞蹈兩個方面的音樂成分以及演員的表演身段和手勢;根據神話內容進行的直接或是象征性的表演。

原始的史詩和民謠在演出上可能有所不同。史詩由單個的祭司或巫師唱誦;民謠則由一群虔誠的善男信女載歌載舞集體演出,由一名領隊唱出故事的副歌,其他歌舞隊員以結尾的疊句相和。神話究竟首先與念法誦咒結合起來,還是首先與歌舞相結合,這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但是,我們似乎應當把神話或敘事詩歌看作是與當時已經存在的歌舞與咒語兩者結合的一種產物,而不是把短的形式變長,或者是把長的形式分裂成短小的片斷。

史詩最常采用的是分行而不分節的詩歌形式。像其他詩歌那樣,敘事詩歌本來是用于歌唱的,至少也要當眾吟誦的。經常要有樂器伴奏,來保持詩句以及全篇的節奏感。不過最初樂器很可能也與施行魔法有關。在敘事詩的發展過程中,某些常見的因素導致了詩節的產生。這些因素之一是用雙行體聯結詩句;這一方面是排比句法的自然結果,另一方面也是應答輪唱的必然產物。樂曲旋律的格式也能反映出這一傾向,因為在雙行結構中,韻律其實只是出現在第二行的末尾。由于排比句法不僅是一種句法結構,而且也是一種語音結構.所以聯結詩句的做法也就可以超出雙行體結構以外。在有些語言中,由于詞形與句法特征易于組合一系列的韻腳相同的詩句,因而吟唱者連續使用相同韻腳創作便成為一種風尚。阿爾巴尼亞的史詩在傳統上大多采用這種格式。法國的武功歌中常見的以元音諧音結尾的詩句形式很可能就是這樣產生的。

但是,這種傾向還不足以導致真正詩節的產生。我們應當從其他方面去追溯民謠劃分為詩節形式的根源。詩節形式的出現要以更加復雜的音樂結構為其前提,在三行或四行詩句后面出現樂曲式的節奏。古代法文中“民謠”(ballde)的意思是舞曲;正如“民謠”的這一詞源意義所顯示的那樣,它與舞蹈有關。總的來講,有詩節的形式不如無詩節的形式更加適合于長篇敘事詩歌,它比較適用于儀式活動中的啞劇以及戲劇中的合唱頌歌。

神話一旦與史詩和民謠相結合,二者的主題就很可能互相轉換。而且在大部分語言中,只要格律容許,甚至一些結構章法也可互相借用。因此史詩和民謠從一開始就是典禮儀式上同一種敘事吟唱的兩個形式。

在敘事詩歌的發展歷史中,除了神話的誕生以及它與歌曲的結合之外,另一個具有最重大意義的轉變,是敘事詩歌的內容從明顯地與神話和魔法有關改變為關于人類的故事。講述這種故事沒有明顯的魔法含義,而是為了歌頌或紀念偉大的人物。起初,神話中的天神變為具有神性的國王;后來,國王又喪失了神性,成為人間的英雄。神話的結構仍然保留了下來,但是它的內容及意義則按照人的標準重新加以闡釋。神話中超自然的鬼神之間的沖突成為鬼神與人世間英雄的沖突;到后來,這些英雄人物的對手變為部落的、然后是民族的敵人。這并不是說,英雄人物是“褪了色的天神”,而是說英雄在故事中代替了天神的地位,從而要對故事加以修改,以便與人間英雄的身份相符,于是英雄也就獲得了其前身某些神的特點。史詩并非產生于歷史上的英雄時代,而是產生于一個全新的時代。

可以設想,當具有神性的國王、半神半人的仙人以及最后的人間英雄代替了神話中的天神時,故事的內容也會轉變為展現真實世界中的人間事件。史詩的世俗化導致英雄詩歌的產生。講述故事是為了故事本身,是要使講故事成為倫理道德教化的工具。英雄人物的頑強堅毅,他為維護自身威望而進行的防衛,為某種事業而進行斗爭,總之,一切我們列入“英雄”范疇的概念都成為故事中具有首要意義的成分。這類史詩的代表作有:巴比倫的《詠吉爾伽美什史詩》,古希臘的《伊利亞特》和《奧德賽》,法國的《羅蘭之歌》,英國的《貝奧武甫》等等。這些史詩中的夸張因素都有助于強調英雄人物的超凡品德。

故事人物從宗教人物轉變為歷史上的真實英雄人物,除了上述情況之外,可能同時借助于敘事詩歌本身的發展;這種敘事詩歌是從一種有聯系的但是截然不同的來源發展而成的。神話中有一種關于人物身世或事物來源的故事,它的目的是通過講述這種來源,對這些人物或者事物施以咒語,取得對它們的控制力量。講述這類神話時,沒有宗教儀式性的戲劇,所謂宗教儀式也只是限于念誦咒語本身。這類神話最好的實例可見之于芬蘭的史詩傳說。例如,要對一把造成傷害的鐵斧加以控制時,就由一位巫師念誦關于鐵的來源的神話咒語。要對一名死者的靈魂這種潛在的敵對力量加以控制時,就要念誦關于死者的出身、作為、如何死亡以及為何要復仇等方面的情況。因此史詩往往與對死者的崇拜有關,也與另一種詩歌形式——挽歌有所聯系。

如果說在一個好戰的社會中,由于強調取代了神話中天神地位的英雄而產生了英雄史詩,那么由于強調人物的奇異冒險和戀愛情趣又產生了“傳奇詩歌”。這些傳奇詩歌以超自然的成分為中心,這樣的故事由一系列離奇的冒險組成,只是作為娛樂而講述的。后世的一些武功歌如《亨·德·波多爾》以及希臘的韻文傳奇都屬于這一范疇。南斯拉夫的口頭史詩包含有英雄史詩與傳奇詩歌兩方面成分,二者融為一體,不能截然劃分;詩人在演唱時向聽眾和盤托出,不能按照不同聽眾摘取出不同內容。

有記載的口頭敘事詩歌大致可以分成四個主要歷史階段:(1)公元前2000年左右,主要的流行地區為蘇美爾(即底格里斯河及幼發拉底河地區、埃及、中東及近東一帶);(2)公元前1000—400年左右,主要地區為巴比倫、希臘及巴勒斯坦一帶;(3)中世紀,主要指歐洲;(4)近代,大約從1750年至今。歷史上著名的敘事詩歌當推《創世史詩》以及《詠吉爾伽美什史詩》,大約起源于蘇美爾地區,現存最完整的故事為阿卡得文本(阿卡得是美索不達米亞的奴隸制國家名)。對口頭詩歌進行記載的第二個時期產生了希臘的荷馬詩歌、赫西奧德詩歌和成套的史詩以及希伯來語圣經舊約的一部分。現存的第一個時期的史詩文本是屬于口頭文學,還是屬于書面文學,目前尚難斷定,但可能屬于前者;書面史詩當時可以已經產生。另一方面,至遲在希臘時期已經出現了真正的書面敘事詩歌,其格式是采取已經記載下來的口頭資料,不再屬于當時流行的口頭詩歌。

現存最早的書面敘事詩歌是古代希臘品達羅斯的敘事頌歌。這些合唱頌歌大約寫成于公元前5世紀,是用來慶賀體育競賽勝利的。之所以說它們是敘事詩歌是因為其中敘述了與這種勝利有關的神話故事。品達羅斯的《皮托競技勝利者頌·4》講述了賈森和阿爾戈船英雄們尋找金羊毛的故事,是這一故事最早的完整文本。可以和品達羅斯相提并論的詩人還有斯特西科羅斯、希俄斯島的西摩尼得斯以及巴克基利得斯等。但是他們留傳下來的敘事詩歌很少。現存最早的書面史詩是亞歷山大里亞時代詩人阿波羅尼奧斯所寫的《阿爾戈船英雄記》。這是一首長達5834行、分作四卷的史詩巨著。當時社會上偏愛短小的詩體,他因這首長詩曾與當時另一位學者兼詩人卡利馬科斯發生激烈爭論。據說后者認為寫作長詩貽害無窮。卡利馬科斯(約生于公元前330年)創作的短篇史詩在敘事詩歌中獨樹一幟。他的兩首敘事史詩對羅馬時代的創作也有影響:一首是《赫卡勒》,敘述赫卡勒如何招待前去殺掉馬拉松公牛的英雄忒修斯的故事,羅馬時期詩人奧維德所寫的菲利蒙與鮑西斯的故事與它十分相似;另一首詩《貝雷尼切的頭發》的希臘文原著現已失傳,現存的是羅馬詩人卡圖盧斯的譯本。卡利馬科斯還以哀歌體寫過4卷敘事詩《起源》,敘述各種風俗和傳說的起源,羅馬時期奧維德的《變形記》,在形式上和它不無相似之處。和卡利馬科斯同時而比較年輕的詩人忒奧克里托斯也寫過一些短篇敘事史詩,如《海倫》《海拉斯》《幼年赫拉克利斯》以及《迪奧斯庫里》等。這類短篇史詩往往具有嘲諷英雄主義的特點,后來也不時出現于各個歷史時期。

希臘時期所奠定的書面文學傳統經過羅馬時期和中世紀,一直流傳至今。在發展過程中,這一傳統也不時受到各個地區方言口頭文學傳統的影響,但是它最終吸收、同化了各種地方性、部族性的題材,而保持了傳統的特色。例如,古羅馬的農神體詩中可能有著意大利當地的口頭敘事詩歌傳統,大約公元前3世紀時李維烏斯·安德羅尼庫斯曾將荷馬的《奧德賽》翻譯成這種詩體,奈維烏斯也用農神體詩寫作了第一部羅馬史詩《布匿戰記》;但是這些口頭詩歌沒有一首被記載或流傳下來。恩尼烏斯的寫作風格和奈維烏斯一脈相承,恩尼烏斯在史詩《編年紀》里率先使用了詩歌中的六音步詩律格式,此后羅馬詩人便紛紛用這種希臘形式創作本民族的敘事詩了。

羅馬時期遺留至今的最早史詩就是奈維烏斯的《布匿戰記》和恩尼烏斯的《編年紀》。維吉爾的12卷史詩《埃涅阿斯紀》仿照荷馬的詩格,敘述羅馬早期傳說,但是也充滿著當時的歷史色彩,在第6卷中簡練地展示了羅馬歷史的發展全景。后來奧維德以六音步詩格寫作了敘事詩《變形記》,其結構酷似卡利馬科斯的《起源》。詩中敘述了250余個變形故事,很像一系列短篇史詩。維吉爾的《埃涅阿斯紀》與奧維德的《變形記》是羅馬奧古斯都時代影響最為長遠的詩歌。當時著名的敘事詩人還有盧卡努斯(作品有《內戰記》)、斯塔提烏斯(作品有(《忒拜戰紀》、《阿基琉斯紀》)、瓦勒里烏斯·弗拉庫斯(作品有《阿爾戈船英雄紀》)、西利烏斯·伊塔利庫斯(其作品有《布匿戰紀》)。古羅馬最后一位敘事詩人是克勞狄安,他在公元4世紀晚期問世的長詩《普羅塞爾平娜被劫記》標志著古典時代拉丁史詩的終結。

幾個世紀之后,到了東羅馬帝國時代,希臘文學中才又有史詩出現。當時的主要詩人及其作品有昆圖斯的14卷《續荷馬史詩》(約400)、農諾斯的48卷《狄奧尼索斯紀》(約420)、特里菲奧多普斯的《特洛伊攻占記》(約470)、科盧圖斯的《海倫受辱記》(約490)以及一部題為《奧爾菲卡》的文集中無名氏的作品《阿爾戈船英雄記》。公元6世紀中葉,繆西阿斯寫作了最后一部古典希臘敘事詩歌《英雄和利安德》。從公元前3世紀到公元6世紀漫長的歷史時期中,用希臘文創作的史詩綿延不絕,其內容都是非基督教的古代神話和傳說。古典希臘史詩與羅馬史詩有所不同,其主題不牽涉具體的歷史事實。

二、中世紀時期

拉丁語敘事詩的創作形式并未隨著古典時期的結束而銷聲匿跡。這種以維吉爾和奧維德為代表的寫作傳統在中世紀時為基督教作者所承襲。大約公元330年時,尤文庫斯以拉丁語六音步體寫作了3000多行的詩歌《福音書》;5世紀中葉,塞都利烏斯寫作了5卷《復活節詩篇》,這兩部基督教敘事詩在中世紀享有盛名。5世紀末,德拉康提烏斯在他的《贊美上帝》一詩中敘述了《創世紀》的故事。6世紀時,阿拉托爾寫了一首關于《使徒行傳》的詩歌。這些詩歌大都按照維吉爾六音步揚抑抑格的詩律寫成;此外也有些哀歌雙行體。這標志著基督教敘事詩歌的誕生,因為這是用非基督教的文學形式表達新的基督教神話內容。嗣后又出現了敘述圣徒傳說的詩歌和散文。例如,公元8世紀時,英國的比德用詩歌和散文兩種體裁寫作了圣卡思伯特的傳說;9世紀時,圣阿曼德的米洛寫作了2000行的圣阿曼達斯傳記詩,海里克用詩體寫作了3400行的圣赫爾馬努斯傳記。在卡羅林王朝,與這種基督教敘事詩歌流傳的同時,也出現了拉丁語的歷史敘事詩歌。撒克遜詩人創作的查理大帝年代記,用六音步和哀歌雙行體寫成,共計3000多詩行;圣熱爾曼的阿波用拉丁語寫了兩卷史詩(約公元900年),敘述諾曼人于885至886年進攻巴黎的情形。奈吉拉斯用哀歌雙行體寫的史詩,共2500行左右,歌頌法國國王路易一世(778—840)的豐功偉績。

中世紀早期,敘事詩歌的一個重要分支——傳奇詩歌也與圣徒傳記同時產生。公元2世紀時,出現了擬凱利斯尼茨體的希臘文《亞歷山大傳奇》,3世紀時由尤利烏斯·瓦勒里阿斯譯為拉丁語。但直到13世紀時才出現詩體拉丁語的亞歷山大傳奇故事,即奎利奇努斯的《亞歷山大之歌》。此外,早在公元4世紀或5世紀左右已有了狄克蒂斯的傳奇、達雷斯的傳奇和拉丁語故事,但直到12世紀才出現用拉丁語寫成的這類詩歌。12世紀出現的傳奇詩歌還有喬安尼·采策斯的希臘語六音步敘事詩《伊里卡》,伯努瓦的30000行長詩《特洛伊傳奇》,普羅德羅瑪斯的長詩《羅丹斐與多西克勒斯》和曼納西斯的《亞歷斯坦達和卡利蒂亞的戀愛》。13世紀的著名傳奇詩歌有無名氏的《貝爾坦德羅斯與克里山特扎》。

另外,喬治·皮西達在7世紀左右率先用希臘文寫作歷史詩歌,作品有敘述東羅馬皇帝海勒克留斯與波斯人交戰的故事以及其他的豐功偉績,還有一首是敘述阿瓦人于626年攻打君士坦丁堡的故事。其后的歷史詩歌只有一些散見的片斷;12世紀時,君士坦丁人馬納塞斯用詩體寫作了一部大事記,另一位君士坦丁人斯蒂爾貝斯寫作了兩首詩歌,敘述1197年和1198年君士坦丁堡的兩次大火。

寓言詩歌作為敘事詩歌的一種形式出現較早。奧維德、維吉爾等拉丁詩人在作品中常常使用擬人化的手法。第一首完整的寓言詩歌是公元4世紀末期魯登提烏斯(約348—410)的《召魂占卜記》,敘述德行與罪惡的戰斗。于是寓言詩歌便成為一種新的道德和宗教性的教誨手段,它的應用范圍很廣。史前的神話戰爭、歷史上的英雄人物和重大事件、以至旅途的所見所聞,都可以編成符合基督教教義的寓言詩歌,正像原有的圣徒行傳以及偽經故事已經被改編成寓言詩歌一樣。最出色的宗教寓言詩歌當推但丁的《神曲》,詩中敘述了他的地獄之行,以及在獲得真知后又返回人間的經歷。男女愛情故事在中世紀非常流行,隨即產生了愛情寓言詩歌,最著名的作品是《玫瑰傳奇》,由紀堯姆·德·洛里斯在1230年開始著筆,于1270年由讓·德·墨恩(又名讓·克洛皮內爾)續完。

8世紀以后,一些口頭史詩又被陸續記載下來,使用的文字是多種西方方言。用中古希臘語創作的一部著名作品是《狄根尼斯·阿克里塔斯》,敘述一名武藝高強的俠盜;這篇口頭詩歌大約形成于8世紀至9世紀,完成于10世紀,最早的希臘文完整手稿可能寫于14世紀;但是在12世紀它曾流傳于俄羅斯一帶。西班牙古老的民間史詩《熙德之歌》,敘述一位民族英雄的故事。據信這篇史詩目前惟一的手稿是佩德羅·阿巴德在1307年的抄本。北歐斯堪的納維亞的古代敘事詩歌主要有《埃達》中的30多篇作品,大約寫成于12世紀,都是關于神話與民間英雄的故事。盎格魯-撒克遜史詩《貝奧武甫》大約流傳于8世紀中葉,寫成于公元1000年。中世紀時法國流行的武功歌大約有100首,其中最早的是著名的《羅蘭之歌》,敘述778年龍瑟斯瓦爾之戰的故事;現存的最早手稿是1170年的牛津抄本。最古老的德語史詩是用古高地德語寫作的《希爾德布蘭特之歌》,現存的殘篇大約抄寫于公元800年。最著名的中古高地德語史詩是《尼貝龍根之歌》,大約產生于13世紀早期。這兩首史詩都是敘述傳說和歷史中的英雄故事,但在基督教的影響下,后來都夾雜有宗教色彩。

和方言史詩同時出現的還有宗教敘事詩歌。大約在《貝奧武甫》流傳的前后,英國出現了用盎格魯-撒克遜語寫作的關于《創世紀》《出埃及記》《但以理書》《基督》《安德烈亞斯》等內容的詩歌。相傳其中一部分詩歌系卡德蒙及基內伍爾夫所作,其余的作者已不可查考。用古高地德語寫作的宗教詩歌有9世紀奧特福里德的《福音書》和無名氏敘述基督生平的《海利安德》。我們必須指出,在此以前,除了東部的希臘文作品之外,宗教方面的敘事詩歌都是使用的拉丁文,但到這時,宗教敘事詩也與世俗詩歌一樣,開始使用各地方言。另一方面,用各地方言寫作的傳奇故事詩歌也有了發展,主題多是敘述特洛伊和亞歷山大的故事。除此之外,流傳最廣的是亞瑟王及圓桌騎士們的故事。

在中世紀末的14世紀,與意大利的但丁同代或稍晚些時候,英國出現了一種既非史詩,也非傳奇的敘事詩歌。其中有威廉·蘭格倫(約1332—1400)寫的《農夫皮爾斯》,是長達7000多行的頭韻體詩歌。這是一種虛構的故事詩;作者通過農夫皮爾斯之口,敘述他在夢中的所見所聞,如關于田野中各式各樣人們的夢境、關于“神圣教會”的夢境、關于“獎賞夫人”的夢境、關于“七大罪惡”(即驕傲、淫欲、嫉妒、恚怒、貪婪、饕餮和懶惰)的夢境等。英國文學中最享盛名的虛構敘事詩是喬叟(約1343—1400)的《坎特伯雷故事集》;這首詩以第三人稱口吻敘述社會上各個階層、各種人物的生活故事、是富有現實性的詩歌作品。

14世紀的意大利像英國一樣,涌現出一批敘事詩歌的作品。除了已經提及的但丁《神曲》外,彼特拉克曾用拉丁文寫作了《阿非利加》,這是一首取材于羅馬歷史、敘述有關斯齊皮奧戰勝漢尼拔的故事詩歌。薄伽丘以散文故事《十日談》聞名,也作了傳奇詩歌《菲洛斯特拉托》,這是一首取材于特洛伊傳奇關于特洛伊拉斯和克萊西德的故事,對英國喬叟的《特洛伊拉斯和克萊西德》有很大影響;他還以抑揚格八行體寫作了《苔塞伊達》,是關于阿爾奇塔和帕勒莫尼的故事。大約14世紀時,希臘出現了傳奇詩歌《卡利馬庫斯與赫里索爾荷》。

三、文藝復興時期

文藝復興時期的史詩傳統濫觴于意大利為埃斯泰家族服務的詩人博亞爾多(1441—1494),由阿里奧斯托(1474—1533)所繼承發揚。博亞爾多以《熱戀的羅蘭》馳譽于當時文壇;這首詩歌以古代法國傳說中的騎士羅蘭為主人公,贊美騎士式的愛情。這首詩似乎稱作傳奇詩歌更為恰當;可惜未能完成,第三卷只寫到第9章第26節,便由于查理八世的入侵而中斷。阿里奧斯托承接了故事的線索,創作了更加聞名的《瘋狂的羅蘭》,為歐洲敘事詩歌的發展開拓了道路。當時另一位著名詩人塔索(1544—1595)對敘事詩歌的發展作出了更加重要的貢獻;他把古代英雄史詩和當時興起的傳奇詩歌結合起來,寫作了著名的《被解放的耶路撒冷》。這首詩歌的史詩部分取材于11世紀時的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故事。其傳奇部分取材于當時的歷史情節。有人認為這是自維吉爾以來的第一首民族史詩。16世紀的西班牙史詩是阿隆索·德·埃爾西利亞·蘇尼加(1533—1594)寫作的《阿勞卡納》,敘述西班牙人征服南美洲的故事(“阿勞卡尼安”是智利印第安人一個部族的名稱);葡萄牙的史詩是路易斯·德·卡蒙斯(1524—1580)的《盧濟尼亞人之歌》,敘述瓦斯科·達·伽馬于1497—1499年遠航印度的故事。法國16世紀的敘事詩歌較少,但是龍薩(1524—1585)也在1572年發表了未完成的《法蘭西亞德》頭四章。以上西、葡、法三國的史詩都是歷史性的、古典性的和民族性的詩歌,不帶有塔索作品那樣的傳奇色彩。16世紀時,法國另一位詩人紀堯姆·德·S·杜·巴爾塔斯(1544—1590)是新教徒,從世界創始的傳說中尋找主題。他從《圣經》的逸經故事取材寫作的《朱迪思》是文藝復興時期畫家們喜愛的主題。

杜·巴爾塔斯從古老的傳說和圣經中提取素材寫作敘事詩歌的做法導致了兩方面的發展。一方面是在英國的發展,其最高成就是彌爾頓的《失樂園》《復樂園》等著名詩篇,都是以圣經故事為主題的史詩。另一方面是在克羅地亞的達爾馬提亞的發展;馬爾科·馬魯利奇(1450—1524)早在1501年就曾發表過以克羅地亞語寫的《朱迪塔》,在1521,1522,1523年連續三次出版。馬魯利奇是克羅地亞文學之父,像杜·巴爾塔斯一樣,他不主張從非基督教的異教傳說中選取寫作素材。他的另一首拉丁史詩《大衛吉雅達》敘述的就是圣經故事。在意大利文藝復興運動的影響下,整個達爾馬提亞在16世紀呈現了敘事詩歌繁榮發展的景象。詩人佩塔爾·海克托羅維奇寫作了一首描述捕魚經歷的敘事詩,仿照意大利的漁歌形式,以漁夫和水中仙女代替牧歌中的牧童和林間仙女,但是除仙女形象外,表現的完全是現實的場面。杜布羅夫尼克的詩人馬夫羅·韋特拉尼奇(1482—1576)寫作了史詩《朝圣香客》,敘述人經過犯罪、懺悔,終于悟道的歷程;但是這首寓言性的哲理詩歌沒有寫完。在達爾馬提亞沿岸的札達爾有一位詩人佩塔爾·佐拉尼奇(1508—約1569)寫作了牧歌傳奇《山》(1569),這部作品詩文兼用,敘述一位名叫佐蘭的牧人去到深山尋找草藥醫治他的相思病的故事。他的冒險經歷之一是他碰見了一位叫作克羅地亞的山神,抱怨人們對克羅地亞語言缺乏興趣。這種民族意識在以后兩位札達爾詩人的作品中得到承襲。一位是布爾諾·克爾納盧蒂奇(1520—1572),他創作了史詩《茨蓋特城的陷落》,敘述該城在英勇自衛后終于被土耳其人攻占的情景;另一位是尤拉伊·巴拉科維奇(1548—1628),他于1614年發表了《斯洛文斯克城》,這是一首敘述札達爾歷史的史詩。17世紀早期,達爾馬提亞的著名詩人伊凡·貢都利奇(1588—1638)開始了創作活動。他遵循意大利詩人塔索將古典的英雄體與傳奇體恰當結合的理論,創作了一部未完成的史詩《奧斯曼》,但是他的主題來自當時巴爾干半島的歷史現實;主人公是一位波蘭王子,在十字軍東征的精神引導下與土耳其人進行斗爭。

牧歌式傳奇的寫作有著古老的歷史淵源。希臘時忒奧克里托斯、比翁以及羅馬時代維吉爾的田園詩歌中就有敘事的片斷,也可見于15世紀時意大利詩人薄伽丘詩文兼用的《亞梅托的女神們》。但是文學史上一般都以意大利詩人桑納札羅(1456—1530)于1504年發表的《阿卡迪亞》作為牧歌式傳奇的起源。這也是一部詩文夾用的作品。牧歌傳奇一般是敘述男女牧人一邊放牧一邊談情說愛的故事,境界典雅,宛若天堂。但是這種體裁有著明顯的局限性,因此雖曾在英國流行一時,但到17世紀末期便被牧歌戲劇、牧歌抒情詩以及牧歌體小說所取代。

英國的敘事詩歌除了15世紀、16世紀的牧歌外,一般是承襲歐洲大陸的格式。15世紀時約翰·里德蓋特(約1370—約1451)的《君王的倒臺》,長達36000行,實際上是薄伽丘作品的英語譯本;他的《特洛伊書》(1412)是奎多作品的英譯。霍斯在1509年發表的《歡樂的消遣》是一首寓言詩歌,敘述一位在世者的靈魂朝圣的經歷。斯賓塞的《仙后》(1590—1609)也是一首以寓言形式描述高尚愛情的敘事詩歌。當時發表的歷史敘事詩有愛德華·霍爾的《編年史》以及塞繆爾·丹尼爾(1562—1619)的《內戰記》(1595)。邁克爾·德雷頓(1563—1631)在1597年發表的《英格蘭英雄詩體書信》,是一部像奧維德敘事短詩集一樣的詩集。另一方面,16世紀倫敦的街市和英倫三島的城鎮中流傳著大量單面印刷的民間敘事歌謠。1520年,以單面印刷的《羅賓漢》民謠詩開始在牛津出售。現存《切維狩獵》民謠史詩的最早手抄木約寫于1559年。英國民謠的搜集、出版工作始于17世紀;最先是托馬斯·珀西主教收集的民謠稿本大約完成于1650年,但直至1765年才出版,取名為《英詩輯古》。但是大規模搜集、出版民謠的上作真正開始于18世紀。

四、17世紀至18世紀中葉

敘事詩歌在16世紀曾一度繁榮,但到17世紀便開始走向低潮。17世紀流行的是即興詩,尤其是諷刺詩。一直到18世紀中葉以后,敘事詩才在浪漫主義的影響下再度興起。意大利和德國在這一期間幾乎沒有著名的敘事詩篇問世。在法國卻出現例外,仍有敘事詩歌出版。布瓦洛(1636—1711)的模仿諷刺史詩《唱詩班》寫于1673—1683年;拉封丹(1621—1695)的《寓言詩》中有些作品屬于敘事詩歌。比較重要的作品有兩篇,一篇是費納隆(1651—1751)的散文詩《忒勒馬科斯歷險記》(1699),敘述奧德修斯的兒子忒勒馬科斯尋找父親的歷險故事;另一篇是18世紀的時伏爾泰(1694—1778)的《亨利亞德》(1728),這是一首以宗教戰爭為主題的民族史詩。這兩首詩歌或取材于古代故事,或取材于當時歷史,都是作者用來發表他們關于政治、社會以及教育等方面觀點的作品。這類史詩以及一些篇幅較短的敘事詩均傾向于諷刺用法。這類作品的故事都十分有趣,或帶有尖銳的諷刺意味,或結構形式完整,但已不再具有愉悅讀者的魅力。

英國在16世紀末葉還有兩名詩人承襲了過去的史詩傳統。克里斯托弗·馬洛(1564—1593)于1593年寫作了《希羅與利安德》,后由喬治·查普曼(1559—1634)于1598年整理續寫出版;亞伯拉罕·考利(1618—1667)以維吉爾風格在1656年寫作了《大衛戴斯》,是一部以維吉爾風格創作的圣經史詩,但最終未能完成。17世紀時,獨步英國敘事詩壇的是偉大的彌爾頓,他最馳名的作品是《失樂園》(1667)。這首詩歌的題材取自古代的史詩、宗教神話,創世傳說和天神之間的戰爭,其目的是把亞當樹立為新型的英雄人物。這首詩歌可能是西方文學中最后的一部偉大史詩。其后也有一些相似類型的作品,如維多利亞時期的史詩,但是內容空洞,表現無力,不能與彌爾頓的作品相比。

如前所述,這一時期的英國詩人大多從事戲曲或諷刺寫作,當他們轉而寫作敘事詩歌時,則以翻譯為主,而不尚創作,但是他們的譯著日后卻成為英國文學上的經典之作。在這一領域卓有建樹的詩人有約翰·德萊頓(1631—1700),他翻譯過奧維德、維吉爾、薄伽丘、喬叟(由中古英語譯為現代英語)的敘事詩歌;亞歷山大·蒲柏(1688—1744)和威廉·考珀(1731—1800)都翻譯過荷馬詩歌,但是最佳的荷馬譯本是喬治·查普曼(約1559—1634)的譯作。

五、浪漫主義時期

18世紀中葉,在浪漫主義的推動下,人們對敘事詩歌又重新煥發起興趣。由托馬斯·珀西搜集編輯的《英詩輯古》于1765年出版,標志著這一新潮流的開始。在這部詩集中,“民謠”指的是敘述人物活動的詩歌,“歌曲”指的是表達某種激情感受的詩歌。但是實際上,在珀西選本出版之前幾年,已經有一些類似書籍問世,如蘇格蘭作家麥克菲森(1736—1796)于1760年發表的《古詩片斷,搜集于蘇格蘭高地,譯自蓋爾語或埃爾斯語》,1761年發表的《芬戈爾,六卷古史詩,附芬戈爾之子莪相詩歌數首,譯自蓋爾語》,1763年發表的《貼莫拉》以及1765年把這兩部古代史詩合集出版的《莪相作品集》等。以上這些詩集的出版在三個方面對敘事詩歌的發展起著重大的影響。第一,通過德國的約翰·戈特弗里德·馮·赫爾德(1744—1803)和雅各布·格林(1785—1863)與威廉·格林(1786—1859)兄弟的作品,在歐洲興起了搜集和研究民歌及民間史詩的興趣;第二,促進了19世紀對中世紀史詩稿本的發掘、出版和學術研究工作;第三,使書面民謠作品成為一種文學傳統。除以上影響外,這些民間史詩集在詩歌的起源、流傳、創作等問題上以及在形成新的世界觀與歷史觀等方面,都對新興的浪漫主義運動有過不小影響,而且從實踐上促使一些作者以浪漫主義精神寫作出關于古老主題的史詩。

從寫作領域來看,彭斯和司各特是在敘事詩歌園地中創作民謠體詩歌的卓越詩人。羅伯特·彭斯(1759—1796)雖然以創作抒情詩歌著稱,但是他的《湯姆·奧桑特》等詩歌,也展示了他在民歌寫作上的才華。沃爾特·司各特(1711—1834)的寫作風格比較嚴肅。他在1802至1803年出版的3卷《蘇格蘭邊區歌謠集》為他贏得了名聲,他自己創作的著名敘事詩歌有:《最末一個行吟詩人之歌》《瑪密恩》《湖上夫人》等,都是英國詩歌中膾炙人口的作品。司各特的文學成就主要在于小說寫作,但他的詩歌刻畫深刻,形象生動,同樣表現出他天賦的敘事才華。

使英國詩歌從理論及實踐上跨入浪漫主義時代的著名抒情詩人華茲華斯(1770—1850)也創作了不少敘事詩歌,其中《古迪·布萊克和哈里·吉爾》講述了民間故事;《邁克爾》取材于宗教故事;《雷阿德邁亞》取材于古典神話。華茲華斯的《序曲》共有14章,一般認為是他的最重要作品。他在詩中回顧了自己的生活經歷,敘述了自己成長為詩人的過程。和他在英國詩壇上具有同等地位的柯爾律治(1772—1834)在創作上以民謠體詩歌為主,他的《古舟子詠》和《忽必烈汗》都是英國詩歌中不可多得的珍品。它們敘述逼真,形象自然,把讀者引入浪漫的、超自然的、充滿想象的世界而又令人感到真實可信。《克里斯特貝爾》是他的另一首敘事詩歌,可惜未能完成。

馳騁英國浪漫主義詩壇的三位青年詩人——拜倫、雪萊和濟慈在敘事詩歌創作方面都表現了出眾的才華。拜倫(1788—1824)于1812發表了記游詩《恰爾德·哈羅爾德游記》1、2兩章,一舉成名。嗣后他又發表了《異教徒》(1813)、《海盜》(1814)、《萊拉》(1814)等一系列長篇敘事詩,以東歐、西亞一帶為背景,敘述主人公與命運抗衡的故事,創造出所謂“拜倫式英雄”的形象。拜倫詩歌還以諷刺見長。他以意大利八行體創作的《別波》(1818)生動地渲染了威尼斯人在愛情婚姻上的輕浮風尚,篇幅較短。他的長詩《唐·璜》寫了16章,約計16000行,是世界文學杰作之一。這首詩歌通過歐洲傳說中的青年唐·璜之口,敘述、反映和評論了19世紀的歐洲現實,是一首獨樹一幟的“諷刺史詩”。雪萊(1792—1822)的著名敘事詩歌有《仙后麥布》(1813),敘述仙后遨游宇宙,俯查世情,對人間事物進行評論;《萊昂和西絲娜》(1817)又名《伊斯蘭的反叛》,敘述一對神話中的情侶在“黃金邦國”造反的故事,抒發了作者對人類美好未來的堅定信念。濟慈(1795—1821)的作品以創造美好的境界和感受而見長,他的敘事詩歌具有同樣的特點。他的敘事詩歌中的名篇有《恩底彌翁》(1817),這首4000行的長詩以恩底彌翁和月亮女神戀愛的神話故事為題材,表達了作者對美的感受;《伊薩貝拉》(1818)敘述一對純真戀人的悲慘結局;《圣愛格尼斯之夜》(1819)是一首絢麗多彩的愛情故事詩歌;《萊米亞》(1819)敘述了一個關于蛇化美女的神話故事;《許佩里翁》(1819)是以希臘神話為題材,敘述新神與舊神之間互相爭斗的故事,表達了作者對新生戰勝衰朽的信念。這三位青年浪漫主義詩人敘事詩歌的共同特點是通過敘述,或直接或間接地發表對社會對藝術的觀點或評價,因此他們的作品富有時代精神,表現了浪漫主義詩歌的特色。

六、英國維多利亞時代至今

在維多利亞時代,敘事詩歌的創作仍然不乏佳作。丁尼生(1809—1892)的《國王敘事詩》(1859—1885)取材于英國6世紀傳奇人物亞瑟王及其圓桌騎士的故事,帶有騎士傳奇色彩。麥考萊(1800—1859)的《古羅馬敘事詩》(1842),敘述古羅馬時代初期的故事。馬修·阿諾德(1822—1888)的《邵萊布和羅斯托》是取材于古代波斯的歷史與敘事詩歌。威廉·莫里斯(1834—1896)的3卷《地上樂園》(1870)包括24篇古希臘及中世紀北歐流傳的故事新編。其中的《沃爾松族的西古爾德》(1876)是一篇以冰島文學中在中世紀常見的西古爾德英雄事跡為藍本的長篇敘事詩歌。這一時期的敘事詩歌都有著夢幻式的古代色彩,辭藻動人,節奏悅耳,富于浪漫主義精神,著重鋪陳敘述。自此以后,詩人們大多從事抒情詩歌及戲劇詩歌的創作,敘事詩歌日漸式微。吉卜林(1865—1936)的歌謠短詩流暢和諧,深受當時讀者的喜愛。梅斯菲爾德(1878—1967)有敘事天賦,他的長篇敘事詩《永恒的寬恕》(1911)、《僻巷孤孀》(1912)使許多讀者難以忘懷。約翰·文森特·貝內特(1898—1943)的《約翰·布朗的尸體》(1928)是以敘事體寫的抒情詩歌。

1938年,現代希臘著名詩人卡贊札基斯(1883—1957)發表了題為《奧德修續紀》的長篇史詩,敘述古代希臘英雄奧德修斯在荷馬史詩所述事跡之后的其他冒險故事;它的英語譯本于1958年出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99久久免费观看| 免费黄在线观看| 野花社区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区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avapp| 本子库全彩时间暂停|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秋霞影院| 欧美最猛黑人xxxx黑人猛交98 | 久久亚洲美女精品国产精品|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AV| 乱子伦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视频免费在线播放| 九色在线观看视频| 日韩国产欧美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免费的毛片基地|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免费视频 | 丰满肥臀风间由美357在线| 朋友把我玩成喷泉状| 亚洲AV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国产欧美日韩| 日韩一区在线视频| 久久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插曲的痛的30分钟| 久久99热精品免费观看牛牛 | 久操免费在线观看| 日韩aⅴ人妻无码一区二区| 久久五月精品中文字幕|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n鬼沢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 | 天天操视频夜夜| 99精品人妻少妇一区二区| 国产麻豆成人传媒免费观看| 5060午夜一级一片| 处破痛哭A√18成年片免费| 999无色码中文字幕| 女的扒开尿口让男人桶| av在线播放日韩亚洲欧| 国产视频你懂的| 婷婷丁香六月天| 国产又黄又爽视频| 老师你的兔子好软水好多的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