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來之花園》鑒賞
作者: 張如法
徐玉諾
我坐在輕松松的草原里,慢慢的把破布一般折疊著的夢開展;
這就是我的工作呵!我細細心心的把我心中更美麗,更新鮮,
更適合于我們的花紋織在上邊;預備著……后來……這就是小孩子們的花園!
1922年5月3日
成功的詩歌藝術品應該是以最小的面積凝聚著最豐富、最有價值的美與歷史的信息量;成功的詩歌藝術品也應該成為永遠銘刻和回響在讀者腦海里的旋律和音響。
散文詩也是詩,成功的散文詩也有上述的品格。徐玉諾的《將來之花園》,就是這樣的作品。這篇散文詩的每一詩句,都讓人回味無窮,思索不盡。
為什么選擇“輕松松的草原”作為展現夢境、憧憬未來的最佳處所?因為它是牛羊奶汁的根源,它使人想起母親的溫柔的懷抱,它讓人感受到大自然對所有人的恩賜,它的廣闊無垠、輕軟松弛會引人作不盡的遐思。……既然是美麗的夢,為什么象“破布一般折疊著”?難道不破壞美的感受嗎?這正是美的提煉。因為這是窮人的夢,下層孩子的夢,現實與夢想本來就存在著巨大的反差,而窮人再美的夢也不可能脫離其生活基礎。何況,夢本身就是斷斷續續,支離破碎的。“破布一般折疊著”,表現在形式上,無比恰切;顯露出的內涵,則無比豐富、深刻。那么,詩人為什么說“這就是我的工作”呢?這句話我們可以看作是詩人的創作宣言,人生目標的自白:他是懷著真善美的愿望去描寫人生、促進人生的,他的工作就是努力實現這個目標。但是,有讀者會說:“我們并沒有看到將來之花園的具體形象啊!”這篇作品是不是寫得太抽象了?不。這里正是以少勝多,以凝煉的形象蘊含豐富的思想。試看:“我細細心心的把我心中更美麗,更新鮮,更適合于我們的花紋織在上邊”,不是更能激發人的想象嗎?不是更能使每一個讀者以自己體驗為基礎,去自由發揮,具體地填補將來之花園的方方面面和細微之處嗎?“這就是小孩子們的花園!”什么意思?是否讓人摸不著頭腦?不。童真,是文學研究會許多作家描寫的一個重要主題。與現實的爾虞我詐的成人世界相比,小孩子的世界顯得純真、樸實、可愛;兒童又是人類的希望:“將來之花園”應該“是小孩子們的花園”!應該為他們預備著。另一方面,“小孩子們的花園”畢竟顯得有些幼稚,小孩子的夢可能多半不會實現,詩人可能感到他只能給人們一個美好的回憶,一個心靈上的安慰吧。
盡管不能實現,小孩子的夢總是美好的;“將來之花園”總是美麗的、新鮮的。徐玉諾在《小孩子》一詩中寫道:“我們不知道:/什么是國界,所有權……/什么是法律,道德……?/我們說這個世界,/自由自在的世界/就是我們的世界。”可以看作是“將來之花園”的一個注腳。毫無疑問,詩人描抒“將來之花園”,是對黑暗世界的一個否定,其意義是積極、進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