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想事成:中國芯片產業的博弈與突圍
【4092】“芯”想事成:中國芯片產業的博弈與突圍
(陳芳、董瑞峰著,人民郵電出版社,31.5萬字,2018年8月第1版,59元)
△共7章:[1]美國要打“科技冷戰”?[2]大國博弈的“鎖喉技”;[3]無處不在的芯片;[4]大時代的芯片風云;[5]風雨兼程60年;[6]尋找中國的“英特爾”;[7]中國“芯”突圍。
〇這本書以國家通訊記者的專業視角,將太平洋彼岸“一劍封喉”的制裁事件,還原到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長周期和多國在高技術領域激烈博弈的坐標系上,深刻、生動、客觀地再現中國創新發展的艱難歷程和艱苦卓絕的努力,多維度解讀中國芯片困境,不僅對芯片之路道阻且長的冷靜評判和剖析,更是對創新發展規律的總結提煉和再認識。
〇莎士比亞《麥克白》:“黑暗無論怎樣悠長,白晝總會到來”。
〇美國主導下的全球化生產與協作,分為三個層級:資源提供國、生產和商品輸出國、浪費和標準制定國。美國處于金字塔頂端,經濟利益自下而上的輸送,霸權控制自上而下的不斷固化。
〇米歇爾·渥克:“‘灰犀?!侵复蟾怕是矣绊懢薮蟮臐撛谖C?!?/p>
〇不掌握核心技術,受制于人是遲早的事。好比在大海中隨意敞開傷口,鮮血的味道很快就會招來鯊魚的無情打擊。
〇尼采:“但凡不能殺死你的,最終都會使你更強大?!?/p>
〇三流企業賣力氣,二流企業賣產品,一流企業賣技術,超一流企業賣專利。
〇芯片之難:投資大、周期長、風險高;“生態鏈”——國家芯片造得出來,用不起來;人才儲備不足。
〇喬布斯:“只有那些瘋狂到以為自己可以改變世界的人,才能真的改變世界”。
〇寧可做過,不可錯過。錢學森說,20世紀60年代,我們全力投入“兩彈一星”,我們得到很多;70年代我們沒有搞半導體,我們為此失去很多。
〇技術進步是顛覆式的,每落下一步,就很快會被甩下一大截。
〇培根:“當危險逼近時,善于抓住時機迎頭痛擊它,要比猶豫躲閃更有利。因為猶豫的結果恰恰是錯過了克服它的機會”。
〇芯片傳奇“三枝花”:謝希德、林蘭英、夏培肅。
〇現有中國集成電路相關設備和材料公司有30多個,幾乎所有的設備行業都有涵蓋。
〇真正的機會不是被奪走了,而是來了。只有真正了解自己有什么、要什么,應該奔什么,才走得很久。
〇莎士比亞《暴風雨》:明智的人絕不坐下來為失敗而哀號,他們一定樂觀地尋找辦法加以挽救。
〇經驗從過去而來,經驗從他者而來,經驗從成功和失敗中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