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中國:一個不斷變化的復雜共同體
【3347】說中國:一個不斷變化的復雜共同體
(許倬云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3萬字,2015年5月第1次版,48元)
△共15章:[1]新石器時代族群的分合;[2]夏商周:核心的形成;[3]春秋戰國時期的“華夷”觀念;[4]天下帝國:關鍵性的秦漢時代;[5]秦漢時代的擴張;[6]天下國家模式的衰壞;[7]隋唐的天下國家;[8]宋、遼、金和西夏的時代;[9]金、元時代的外族征服;[10]明代:專制皇權(上);[11]明代:專制皇權(下);[12]滿清時代:最后一個征服王朝(上);[13]滿清時代:最后一個征服王朝(下);[14]后論:復雜共同體的形成(上);[15]后論:復雜共同體的形成(下)。
〇“中國”很早就凝聚一個核心,才有不斷轉變與成長的依托。經歷萬余年的存在和變化,這一不斷更新、不斷擴大的復雜系統,長久以來都有其成員認同和歸屬的共同體。
〇維系“中國”這觀念動量:經濟(互相依賴);長期被皇權統治,但從秦漢以后,并沒有明確的貴賤階級之分;方言復雜,卻有一個視覺符號作為基礎的文字系統。
〇何尊銘文,其中有“宅茲中國”四字,這是“中國”二字已知最早的出處。何尊是周成王五年由貴族“何”制作的青銅酒器,銘文記載了成王在成周建都,為武王行禮福之祭,對“何”進行訓誥。
〇中國建立的郡縣大致限于越南北方,交趾郡沒有延伸到今日的越南南部。越南的文獻一直使用中文,直到近代。因法國的占領,發展了新的拼音文字,方才不用。
〇朝鮮,在漢代,朝鮮半島曾經有四個中國的郡(樂浪、玄菟、真番、臨屯)。在這個半島上,曾經有過不同的族群分別建立的國家,難得統一,也長期留在中國的疆土之外。朝鮮長期使用中文,距今四百年前,他們創造了自己的拼音文字,才不再使用中文。
〇日本彌生時代(中國戰國晚期和秦漢),劃時代轉變。秦漢四百年,自中國移入日本的人口不亞于三百萬。日本長期使用中文,但從未被納入大陸疆域之內。
〇世界混亂失序之時,人心不安,常常必須找到依靠。
〇有宋一代,實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西漢的堅實基礎、隋唐的宏大規模,轉變為中國文化的穩定結構。從此以后,中國兩度面對外族的完全征服,還能重新站起來。可是,在面對活力充沛的西方近代文明時,這一穩定的中國文化系統,不再能有接納與消化適應的能力。
(2017年12月25日下午閱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