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小明編后小記
金小明編后小記
金小明
民國時期著名的藏書家、編譯家、散文家周越然(1885——1962),在沉寂了半個多世紀以后,那些反映他在文化啟蒙、傳播、教育等方面事功與心跡的文字作品,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作為上海淪陷時期一位具有社會影響的重要作家和不無爭議的文化人物,周氏的集內、集外作品,更已進入了探尋者、研究者的視野。
周越然于中、西文化浸淫日久,涉獵甚廣,撰述亦豐,不少文字在他生前未及匯訂成集,曾使后人有“文字飄零誰為拾”之嘆。系統、細致地搜集、挖掘、整理相關的材料和文本,仍然是一項不可或缺的基礎性工作。為此,王稼句先生委托我將周氏的主要集外中文作品,分類編輯,匯成《修身小集》《文史雜錄》《婚育續編》《風俗隨談》《舊籍叢話》數集,與修訂重刊的《情性故事集》《性知性識》《書書書》《六十回憶》《版本與書籍》等,一并納入他與陳子善先生共同主持編訂的《周越然作品系列》梓行,力圖對周氏佚文的整理工作,作一個階段性的回顧。
《修身小集》,主要收錄周越然于1944年4月至1945年7月間,在上?!缎轮袊鴪蟆罚ā秾W藝》專欄)、《文友》(《隨筆》專欄)、《中華月報》《申報月刊》等報刊上發表的一百二十二篇說教、言志類的隨筆。
周越然的文章,并不涉及現實政治,談論的多是修身、養性、從善之道,常以小故事設譬取喻,穿插著自撰或譯述的淺白歌謠,清新別致,文風樸素,體式上也有特點,表現出自由抒寫的意趣。這些通俗化的文學寫作,反映了他對社會與人生平實而開朗的態度。當年,曾有人稱周氏為“道學家”,從這些絮語短章中也可看出一些端倪。
年來,編者生活迭遭變故,飽受譏彈,身心俱疲。編校中,常以周氏修身文自勉自勵,多所寬懷,尤感悟——對“錯誤的各責”固然可以“一笑了之”,對“好非難者”,也許很難做到“毋出怨言”,但總還要保持“自知之明”,守住“適可而止”的底線。
在編訂方面,編者對原版明顯的筆誤與印誤,逕行改正,不另出校記;對需要適當解釋、說明的方言、俗語等酌加按語;對當年習用的標點符號、通假字及具有作者行文風格的語文現象,一般并不按現行標準統一,以保持歷史原貌;對一些重要的西洋人名,周氏的譯法比較獨特,為幫助讀者查考,特編制《譯名簡覽》,附出卷末。
劉永平君對編訂工作多有助益,謹此致謝。
2017年1月15日 金小明識于金陵心遠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