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問題:簡明哲學導論(第10版)
【4024】大問題:簡明哲學導論(第10版)
(〔美〕羅伯特·所羅門、凱恩林·希金斯著,張卜天譯,清華大學出版社,52.3萬字,2018年7月第1版,98元)
△共11章:哲學問題、生活的意義、上帝、實在的本性、真理的追尋、自我、自由、道德和良好、正義和好的美、非西方哲學、哲學寫作。
〇蘇格拉底:“未經審視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
〇需要知道的三個重要人物:[1]柏拉圖(公元前427——前347);[2]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3]伊曼努爾·康德(1724-1804)。
〇查爾斯·桑德斯·皮爾士:“邏輯的核心問題是對論證進行分類,即把壞的論證歸為一類,把好的論證歸為另一類。”
〇悖論是指基于顯然是好的論證而得出的自相矛盾的或荒謬的結論。
〇歌德(1749-1832):生活是一種使命。生活是藝術。
〇尼采(1844-1900)。
〇謝林(1775-1854)。
〇弗洛伊德(1856-1936):生活是欲望,生活是涅槃。
〇佛教的“四圣諦”:[1]苦諦:生活是苦;[2]集諦:苦源于欲念;[3]滅諦:欲念可以被消除;[4]道諦:人可以通過遵循“正道”來消除欲念。
〇保羅·蒂里森(1886-1965):“懷疑不是信仰的反面,而是信仰的一個要素”。
〇萊布尼茨(1646-1716)。
〇約翰·洛克《人類理智論》:“熱愛真理的一個永遠不會錯的標志就是,相信一個命題不要超過其證據所能保證的程度”。
〇大衛·休謨(1711-1776)。
〇笛卡爾:“我思,故我在……然而這樣一來,我又是什么呢?一個思想的東西”。
〇克爾愷郭爾《非科學的最后附言》:“沒有激情,生存是不可能的,……”。
〇休謨:“理性是而且應當是激情的奴隸”。
〇尼采:“就好像任何激情都沒有其理性成分似的”。
〇伊壁鳩魯(公元前341—前270):“不斷飲酒作樂,奸淫婦女,玩弄孌童或享用有海味的盛筵,以及其他的珍饈美饌,都不能帶來愉快的生活。相反,愉快的生活是沉思的結果”。
〇亞里士多德的美德清單:勇敢、節制、慷慨、大度、自豪、溫和、友愛、誠實、機智、羞恥、公正。
〇三位社會契約論者:[1]托馬斯·霍布斯(1588-1679)是一位捍衛唯物論的英國哲學家;[2]約翰·洛克(1632-1704),是英國哲學家,他于1690年出版的《政府論》捍衛了社會契約的思想;[3]讓—雅克·盧梭(1712-1778)是法國哲學家,他于1762年寫的那部影響深遠的《社會契約論》。
〇大衛·休莫:“一個人如果從未有過機會比較不同類型的美,那他就完全沒有資格評價呈現在他面前的任何物品”。
〇哲學的理念經常被歸結為真、善、美。
〇約翰·濟慈(1795-1821):“美即真,真即美,這就是你在世上所知道和所需要知道的一切”。
〇佛教的“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〇中國哲學中的五個關鍵術語:道:生活得好的途徑;仁:人性、仁愛、美德;禮:儀式;和:和諧;義:正義。
〇中國八大思想家和他們的主題:[1]孔子(公元前6世紀):德行、和睦;[2]老子(公元前6世紀):自然和諧;[3]墨子(公元前5世紀):兼愛、非攻;[4]孫子(公元前4世紀):兵法;[5]韓非子(公元前4世紀):法治;[6]莊子(公元前4世紀):自然和諧;[7]孟子(公元前4世紀):人性本善:[8]荀子(公元前3世紀):人性本惡、重教化。
〇這本哲學導論很生動,善于捕捉那些讓人觸之如過電的問題,而哲學思想的火焰往往就是被這類邊緣問題擦著亮的,過于沉重晦澀或過分分析論辯都會敗壞思想的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