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與祖先:近世中國四百年社會經濟的常與變
【4107】家族、土地與祖先:近世中國四百年社會經濟的常與變
(〔美〕易勞逸著,重慶出版社,29萬字,2019年1月第1版,69.80元)
△共10章:[1]人口:增長與遷徙;[2]中國社會的家庭和個體;[3]神、鬼和祖先:民間信仰;[4]農業:概況;[5]20世紀早期中國農民的貧困化;[6]帝制時代晚期的商業:貿易工具和貿易地理;[7]帝制時代晚期的制造業:失敗的工業革命?[8]西方社會影響下的商業和制造業;[9]現代化早期的新社會階層;[10]社會當中的“陰”:秘密社團、土匪及糾紛。結論:常與變。
〇這本書從全球史的視角考察了1550至1949年近四個世紀中國社會在經濟基礎、社會形態和精神信仰層面的巨變,是了解16世紀以來中國社會變革的權威著作。
〇自1400年至1850年,中國人口數量增長了六倍,中國的社會面貌也因此發生了改變:村莊越來越密集,集鎮數量越來越多。
〇帝制時代晚期中國社會在農業技術方面的確沒有發生變化,但商業活動水準卻提升很快,而這深刻地改變了世代生活在村落里的人們的生活和生產。
〇20世紀20年代末和30年代,“中國農村的基本問題,簡單地說,就是農民的收入降低到不足以維持最低生活水平所需的程度。中國農村真正的問題是人民的饑餓問題。”
〇影響農民生計的諸多因素:包括人口增長、田租的影響、農業商品化、傳統手工業的命運、社會侵蝕、政治崩潰等。
〇所有在這個區域內活動的農民基本都講同一種方言或擁有同一種口音,而與相鄰區域有著明顯區別。此外,秘密社團組織和寺廟活動一般也以基層集市區域為基礎。對于農民來說,每個基層集市區域都是特定的文化單位。
〇自唐代開始,中國人就把鴉片作為藥材使用了,但吸食鴉片卻是從17世紀開始的。
〇在“南京十年”(1927-1937),中國的現代銀行業實現了最初的繁榮,無論是在數量還是在資產上都實現了成倍增長。
〇社會的多元化及社會價值觀的轉變,比起同時期充滿暴力的劇烈政治動蕩更具變革性功效。
〇1906年在日本的中國留學生1.5萬多人,其中8000多人都是政府資助的。
〇帝制時代,聯接國家與社會的橋梁是士紳,士紳是國家與民眾之間的中介人。
〇對于飽受貧窮、遭受不公正待遇及處于不安全狀態的勞苦大眾來說,這個神秘世界比那個由貴族和精英所主導的世界更有吸引力,因為他們能通過參加秘密社團組織、當土匪或參加大規模血腥械斗,獲得在“陽”世界中無法獲得的財富、安慰或報償。
〇“兵匪不分”。20世紀初期,兵匪是影響中國經濟環境和人民福祉的重要因素。
〇中國社會在20世紀爆發的三大革命:1911年的共和革命,1927年的國民革命和1949年的共產主義革命——在一定程度上都孕育于這種集體暴力的大環境。
〇現代革命并非是對傳統起義暴力形式的延續,相反,它的目標是消滅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