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六代樂舞》賞析
六代樂舞
【點睛之筆】
六代樂舞亦稱“六樂”或“六舞”,是中國奴隸制時期的宮廷樂舞。六部樂舞的大部分由周代以前各代的代表性樂舞整理增刪而成,主要內容是為帝王歌功頌德。
【經典解讀】
周初,武王伐紂成功后,為了建立和鞏固新的政治秩序,讓周公旦“制禮作樂”,制定了一整套形式豐富、內容充實的禮樂制度。其中“六舞”和“六小舞”是這一制度的重要支柱。
六代樂舞,簡稱為“六樂”,主要是用于郊廟祭祀,表演的場合隆重,人數眾多,天子用“八佾(yì)”(64人的舞陣)的規格標準。其中黃帝時期的《云門大卷》用來祭祀天神、唐堯時期的《大咸》用來祭祀地神、虞舜時期的《大韶》用來祭祀四望(即四方,也有認為是指名山大川或日月星辰)、夏禹時期的《大夏》用來祭祀山川、商湯時期的《大濩(huò)》用來祭祀周的始祖姜嫄(yuán)、周武王時期的《大武》用來祭祀周的祖先。
其中《云門大卷》、《大咸》、《大韶》、《大夏》所代表的各代,都是由禪讓得的天下,所以稱“文舞”,舞時左手執龠(形狀好似排簫的樂器),右手秉翟(用野雞尾裝飾的道具)。而《大濩》和《大武》所表現的都是以武力奪取天下的君主,叫做“武舞”,舞者手里拿著朱干(盾)玉戚(斧)。到了后代,“六舞”就都被稱作“先王之樂”,成了神圣的“雅樂”,一直影響了后世數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