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與哲學
【3418】老子與哲學
(夏海〔王秦豐〕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6萬字,2016年7月第1版,49元)
△本書四部分:老子其人;本體哲學;政治哲學;人生哲學。
〇老子其人:神龍見首不見尾;其書:云霓明滅或可睹;之思想:博大精深;之評析:高山仰止,誠惶誠恐;之成語:思想結晶、人生智慧;老子與孔子:日月同輝、根脈相連。
〇老子之哲學:無用之大用;之道:惟恍惟惚;之道:無道、治道、人道;之無:天籟之音;之自然:自然而然、文本解讀、概念辨析。
〇老子之政治:君人南面之術;之女性:萬物之母;之水:宇宙之水、政治之水、道德之水;之無為:比較研究、治國秘訣;之不爭:為而不爭;之侯王:現實選擇。
〇老子之倫理:見素抱樸;之嬰兒:返璞歸真;之圣人:智慧化身、治國楷模、價格理想、以無為本;之柔弱:含義豐富;之德:尊道貴德;之善:上善若水。
〇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除《圣經》外,《老子》一書是被譯成外國文字最多的文化經典。
〇老子,哲學家、政治思想家、道教始祖。
〇雅斯貝爾斯提出“軸心時代”理論。“人類一直靠軸心時代所產生的思考和創造的一切而生存”。
〇法國思想家帕斯卡爾認為:“人的全部尊嚴就在于思想”。
〇老子所關心的是如何消除人類社會的紛爭,如何使人們生活幸福安寧。老子思想“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〇馮友蘭指出,在主宰融事物變化的法則中,最根本的一條是“物極必反”。
〇現有成語5萬多條。《老子》中之成語:玄之又玄、尊道貴德、無中生有、天長地久、視而不見、聽之不聞、有無相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循環往復、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欲取姑予、致虛守靜、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滌除玄覽、欲益反損。政治思想方面:無為而治、小國寡民、絕圣棄智、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無道好還、被褐懷玉、輕諾寡信、去甚去泰、功成不居、赤子之心、虛懷若谷、自知之明、慎終如始、大器晚成、功成身退。
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
〇孔子、老子之共同的政治理想和目標,就是安邦治國,實現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
〇本體哲學:道法自然、有無相生、玄覽靜觀。
〇馮友蘭認為:“哲學就是對人生的有系統的反思”
〇書籍不過是把語言變成文字而已,我們與其說是讀書,不如說是學習語言。那么,為什么要學習語言呢?因為語言背后蘊藏著思想、哲理、觀點為方法。
〇德國思想家雅斯貝爾斯在《大哲學家》一書中將老子列為“原創性形而上學家”。
〇“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即:能夠承受一國的恥辱,就可以成為國家的君主;能夠承受一國的災禍,就可以成為天下的君王。
〇李白詩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〇沒有本體建構的哲學,就像一座沒有神像的寺廟,沒有本體支撐的信仰,就像一座建立在沙灘上的高樓。
〇老子之道既有形而上的思辨模式,又有形而下的實踐模式。
〇政治哲學:無為而治、南面之術、小國寡民。
〇政治包含著兩層含義,政是方向、主體和領導,治是手段、方法和管理。一般認為,政治是上層建筑領域中各種權力主體維護自身利益的特定行為以及由此構成的特定關系,是人類歷史發展到一定時期產生的重要社會現象。
〇中國傳統社會是一個宗法社會,繼承了氏族社會的祖先崇拜和父系家長制的精神內核,以家庭為中心,以血緣為紐帶,在個人、家庭、國家之間編織成一張巨大的社會關系網絡。“家是小國、國是大家”。
〇人生哲學:圣人人格、見素抱樸、卑弱自持。
〇修身就是要堅強內心和增加人生定力。蘇軾有一個“八風不動”的故事,說的是其在黃州時,某日賦詩一首:“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蘇軾很滿意,著人過江送給佛印禪師欣賞,不料禪師批道:放屁。蘇大怒,馬上坐船直奔對岸找禪師論理,只見禪師門上寫著一幅字:“八風吹不動,一屁過江來”。蘇一看即轉身下山,自言自語道:“佛印禪師悟境了得”。八風是指佛家的四順、四逆境遇,即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八風不動,意指內心不為任何外物所擾,做自己的主人。
(2018年2月13日晨0:10閱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