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與中國文學藝術》國學經典解讀

雕龍文庫 分享 時間: 收藏本文

《佛教與中國文學藝術》國學經典解讀

佛教與中國文學藝術

一、佛教與中國文學創作

佛經文學指漢語翻譯的佛經,不包括中、日等人自己的著作。佛經文學與佛教思想給中國文學輸入了不少可資借鑒的新東西,對中國文學各種體裁的發展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

1.散文

佛家文字在具體寫作技巧上,對中國散文產生了以下影響:一、條分縷析的論說方式:佛教教理是一種形而上學的體系。它首先利用純思辨的分析來分解事相,而加以神學的解釋。如劉勰的《文心雕龍》就大量應用了這種寫法。二、概念的辨析:名相的辨析是佛家立論的主要方法。佛教教理大量使用繁縟、復雜的名相表達概念,通過分析這些概念來組織起一整套唯心的思想體系。如韓愈的“五原”就使用了這種寫法。三、駁論與立論的結合:佛教是在面對內外論敵的激烈論辯中發展起來的。發展了以破為立、破中有立、破立結合的論辯方法。如六朝時代佛家的批駁論戰文字,對于理論思維的發展,對于言論文字技巧的進步都是有積極作用的。四、比喻的運用:佛家文字中作為修辭手段和寫作技巧的比喻,對中國散文藝術特別是寓言文學影響甚大。佛典中還包含著豐富的寓言文學內容。如柳宗元的寓言文無論在題材還是寫法上都較多地借鑒了佛教寓言故事。

2.詩歌

佛典十二分教中有兩部分是韻文,祇夜和伽陀,佛典中這些偈頌給中國詩歌輸入了不少新的表現方法,主要有:一、詩風的通俗化:偈頌翻譯用了中國詩歌的形式,主要是五言,也有四言、七言、六言的。這與漢代以后五言詩在詩壇上流行的形勢恰好相應,這又是一種拙樸通俗的文字。僧侶傳播經典時主要靠口頭宣講,應當明白易解。所以如果把偈頌看成是詩,那是一種接近口語的通俗詩。這種通俗體在唐代大為流行,直到明清仍有人在有意識地提倡寒山等人的通俗詩。二、詩意的說理化:佛典的偈頌歸根結底是為了宣揚佛理的,因此與作為藝術作品的詩在本質上截然不同。承認詩偈相通,只是就一定范圍、一定意義而言的。中國能詩文的僧侶進行創作時,必然要在詩中表現對佛教教義的認識與理解,就要在詩中大量說理。這種情形對中國詩歌創作影響很大,自韓愈“以文為詩”,到宋人借詩講義理,形成一代風氣。三、詩歌表現手法的豐富:佛典的極其夸張、極盡鋪排的方法也被用在它的偈頌中。其鋪敘場面,極力描摹,其細致、生動都是中國文學中所少見的。偈頌在句法、修辭以及格律上也給詩歌發展以影響。大量排比是佛典偈頌敘寫的特征之一。又如利用譬喻,在蘇軾詩中常常連用比喻句,顯然對佛典有所借鑒。

除以上三點之外,佛教影響于詩歌還有些其他表現,如詩語的豐富、詩境的開拓等。

3.小說

在各種文學樣式中,小說的發展與佛教的關系特別密切,佛教主要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構思兩個方面影響了中國小說的創作。一、思想內容:影響了從《搜神記》開始的一系列感應靈驗小說的創作,還有一批廣泛記敘佛教靈驗報應的故事,如劉義慶《宣驗記》。中晚唐時期,出現了不少傳奇專集,其中很多是表現神佛靈異、業報因緣的。在宋元話本和擬話本中,佛教的宗教意識表現得相當普遍。神魔小說如《西游記》也與佛教有一定關系。二、藝術構思:從小說寫作藝術的角度看,佛教對中國小說表現題材的擴大、形象創造以及結構、情節等方面的影響都非常顯著。佛典大量傳入之后,佛典中的許多故事即被中國著作家所汲取和借鑒。佛教三世輪回的觀念也把文學表現的領域擴大了。佛典中所寫的形象,不但有現實的人,還有天龍八部眾,以及作為死后亡靈的鬼魂,更有佛和眾多的菩薩。它們在中國小說中,都是新的“人物”,其中最重要的是鬼魂與龍王。三、結構方面:一是敘述“征實”的特點,二是因果完整的特點。四、情節方面:佛教的夸飾無節的奇思異想,給中國小說增加了不少情節,形成文學創作在情節上的幾個重要模式:一個是再生、轉生、離魂等。二是神變。三是靈應、報應。

4.戲曲

中國戲曲的發展進度較小說為晚,它在主題、題材、結構、情節、人物等方面都受到小說的深刻影響,在受佛教思想浸染方面也與小說有相似之處。

二、佛教與中國美術

佛教又稱“像教”,因其大量制作佛像供信徒瞻禮崇拜,且往往以百姓喜聞樂見的美術作品來進行宣傳教化。這種隨著佛教的產生而出現的應用于佛教活動,滿足教團生活需要,為宣傳教化活動服務的美術形式就是佛教美術。它具有佛教的意義、內容、用途、功能,同時也涵蓋了一般美術學所涉及的各部門。包括了佛教美術理論、佛教美術文獻、各類佛教美術作品及佛教美術的傳播與影響等多方面內容。佛教美術的題材包括佛寺、石窟等建筑,佛像、菩薩像等佛教偶像,經變故事畫及密教題材畫等。佛教美術是外來文化,與中國固有文化相互吸收融合,形成了獨特的中國佛教美術風格。這種風格的形成過程是漫長而復雜的,中國的藝術家們從最初對印度佛教繪畫造像的逐步認識學習,到以中國傳統文化來理解改造佛教藝術,再到后來佛教思想及西方美術技法理念與中國美術理論實踐相結合,形成了成熟的中國佛教美術風格。這種隨佛經漢譯帶來的美學思想與美術技法,兩千年來對中國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包括美術、音樂、文學等的多種藝術門類都或多或少地受其濡染,在本身已取得成就的基礎上,汲取外來文化的精華,淘汰糟粕,向更加符合藝術規律的方向不斷前進。

1.漢譯佛經與中古美術思潮

漢譯佛經對中國佛教美術的影響是多層面的,首先因佛教的傳播而帶來了一系列的社會思潮,與美術密切相關者包括了開窟、祈愿、供養等繪像、造像思潮。

印度開窟繪像、造像早已有之,佛教重視禪修,需要安靜的環境,以便入定默想。最初就是選擇一處遠離塵囂的山林,在其中合適的地方開鑿一個僅能容身的小洞,修行者就在洞中打坐。后來為了加強禪修之功,又在打坐的洞壁上繪上佛像及佛教故事圖來幫助觀想。后來又發展成多種樣式,如我國敦煌就有中心塔柱型、覆斗頂型、殿堂型多種形式,成為美術創作的廣闊天地。

佛經中關于造像祈福、得福報之說極多,如《佛說造像功德經》等即是,經中明言造立任何形制的佛像或佛塔等供養獻祭,則能得無量福報,其內容甚多,此不再煩引。佛教造像、繪畫都是藝術范疇,但佛教藝術卻非純粹為藝術而藝術,祈愿與供養思潮使佛教藝術染上了鮮明的目的性、功利性。上至帝王、下至庶民都積極地為了那些虛無縹緲的理想弘愿而出資出力,造立各種佛像。

開窟造像與祈愿供養造像思潮對中國佛教美術影響很大,佛教造像的熱情遍布大江南北,涉及各個階層。全國有大大小小難以計數的石窟,保留了優秀的佛教美術作品及祈愿碑刻文字,寺廟及信眾家中供養的各種佛像、畫像更是豐富多彩,展現了不同的個性與藝術風格。這些佛教造像、繪畫數量巨大,藝術成就極高,是中國美術史上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2.漢譯佛經對美術創作主體思想之影響

漢譯佛經影響中國美術之途徑首先要從佛教思想對中國社會各階層人士的思想認識之影響說起。在中國,佛教美術創作的主體包括了最高統治階級、文人士夫、塑工畫匠、普通信眾及僧眾等,幾乎涵蓋了社會各階層。他們接受佛教思想影響的途徑及實踐目的都不同,因而佛教思想對他們精神層面的影響也有很大差別。相應地各不同階層所創作之佛教美術作品就存在著差異,這也是漢譯佛經對中國佛教美術創作的影響在創作主體思想行為中的具體表現。

(1)統治階層

“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是東晉釋道安所宣揚的一種弘道之法,他就是這樣實踐的,并讓他的弟子們也要這么做。事實證明,最高統治者對佛教的興衰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帝王扶持則佛教興,如梁武帝晚年佞佛,四次舍身同泰寺,大力弘揚佛教,興建佛寺,形成“南朝四百八十寺”的局面。若帝王反佛滅佛則教門必遭劫難,如“三武一宗”的滅佛,給佛教造成了很多難以挽回的損失,包括眾多佛教藝術品的毀損。

(2)文人士夫階層

禪宗思想影響中國佛教美術的典型表現當數文人畫。文人士夫的藝術修養與文化底蘊深厚,氣質溫和內斂,而內心卻渴望個性的張揚。佛教禪宗思想與這種心理最為契合,對中國文人及中國美學思想產生的影響也最大。禪宗思想影響著中國的文人士夫,文士們又在很大程度上掌握著文化話語權,他們的推崇與追捧令禪宗在中國走得更遠,禪宗美學思想也隨之給中國藝術史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文人士大夫一般會同時接受儒、釋、道三家思想的影響,他們對佛教美術的態度很特殊,往往是在尋求精神慰藉的同時也欣賞佛教美術帶來的審美體驗。文人士大夫具有多方面的藝術修養,像王維這樣的“詩佛”也善于畫佛,當時僧眾也極為推崇他,多以其為善畫之例。因文士對佛教美術的學習與改造,中國佛教美術呈現了淡雅悠遠、靜逸灑脫的面貌。

(3)普通信眾階層

普通的佛教信徒與社會底層的畫匠塑工有著與文人士大夫不盡相同的審美取向,走出一條不同于文人畫家的藝術道路。民間畫工的創作多為壁畫及工藝美術等實用性較強的藝術門類,而這類作品又因長期使用而難以保存,且這些民間畫工社會地位極低,能流傳下來的作品很少。與文人畫相比,壁畫才是最早的和應用最廣泛的繪畫形式,是中國畫的正宗。敦煌這種淳樸渾厚、生動明快的畫風才是中國畫的真正代表。佛教信眾與民間畫工對佛教美術的認識與重新創造,使得中國佛教美術呈現了質樸敦厚、生動明快的面貌。

3.漢譯佛經對中國美術技法之影響

中國畫起源很早,有自己獨特的一套技法,佛教入華后,西方佛教美術的技法對本土固有的技法產生了較大的沖擊。本土畫家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吸收,融合中國畫技法之長,探索出了更加成熟的繪畫技法。如西域傳入的凹凸畫技法是其中較為典型的一例。中國美術學習外國繪畫技法的方面有很多,如中國畫重視線描,而西方繪畫多以排布色彩來渲染形體,最顯著的例子就是南朝張僧繇在建康一乘寺以印度技法繪出有立體感的花卉,其寺因之被稱為“凹凸寺”,可見這種新畫法在當時引起的重視。

另一個顯著的例子是,中國畫多采用散點透視法繪圖,如山水畫采用平遠、高遠、深遠等形式表現層次感、空間感。而西方繪畫則以科學視角,焦點透視法來繪圖,視線固定在一個點上觀察物象,以近大遠小按比例繪制出來的圖像具有更強的真實感。這兩種透視法各有所長,也與特定的民族心理文化等相關。總體來說,中國畫的散點透視可以容千里于尺幅,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出現在一起的場景也可以納于一圖,豐富了畫面的表現力也更易引起聯想。焦點透視符合人的真實,表現了空間的物理規律特性,寫實性強。中國畫一直保持著散點透視的繪畫傳統,但也接受焦點透視的影響,學習科學方法,豐富了中國畫的表現手法,不斷促進繪畫技法的發展。在敦煌佛教壁畫中就存在不少同時采用多種透視方法繪畫的例子,如俯視與平視結合,散點透視與焦點透視結合等,還有模糊透視法圖例,引起了研究者的廣泛關注,目前專門研究敦煌壁畫透視法的專論已有數種。無論采用何種透視法繪圖,都是為了整體的藝術效果,整體與局部的透視關系可以不同,但整體與局部要和諧,整個畫面還要符合洞窟中的統籌調度,以達到最好的裝飾效果。更重要的一點是,在處理透視關系時,創作主體的內心感受與情感表達有時也起到一定的支配作用。中國畫重視心靈表現,“以形傳神”的傳統也是美術創作中不可忽視的一個因素,情之所至,筆端變幻,形成了富于情感、多視角觀照下的藝術世界。

4.漢譯佛經對中國美術理論之影響

中國畫論受佛教影響是多方面的,譬如中國藝術理論有時借用佛教中的一些概念,如大家所熟知的“境界”一詞,就來源于佛教。佛教深刻的哲學思想正是文藝理論、美學理論可以借鑒的寶庫,有些佛教理論本身就包括了美學意義,如眼根識外界之色而生境,為美學理論提供了恰當的比附概念,也豐富了美學理論的內涵。

另外,在某些具體問題上,佛教理論思想與中國畫論也有著密切的關聯,有些畫論或是直接受佛教理論的啟發,聯系藝術實踐的內在規律而總結出來的。譬如中國畫論史上的不朽名言“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就與漢譯佛經中的一些思想理論有著一定的淵源。

主站蜘蛛池模板: 草莓视频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热の有码热の无码视频| 天天干天天色天天干| 性xxxxfreexxxxx喷水欧美| 日本久久久久亚洲中字幕| 最新夫妇交换乱的中文字幕| 欧美一级视频免费看| 欧美国产第一页| 欧美人与zoxxxx视频| 欧美大片全黄在线观看| 欧美伊久线香蕉线新在线| 欧美大肥婆大肥BBBBB| 欧美三级一级片| 青青青国产精品视频| 蹂躏国际女刑警之屈服| 蜜中蜜3在线观看视频| 色偷偷亚洲第一综合网| 白白的肥岳嗷嗷叫| 美女扒开屁股让男人桶爽免费| 高清国产一级精品毛片基地| 麻豆人妻少妇精品无码专区| 青青青青青草原| 美女的让男人桶爽网站| 精品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狼狼综合久久久久综合网| 狼人总合狼人综合| 极品丝袜老师h系列全文阅读| 欧美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刚交| 无翼乌全彩绅士知可子无遮挡| 奇米小说首页图片区小说区| 国产欧美在线不卡| 午夜三级黄色片| 亚洲人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中国老头和老头gay视频ha| 91短视频在线高清hd| 色国产在线视频一区| 正在播放黑人巨大视频| 日本三级做a全过程在线观看| 女人18毛片a级毛片|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红| 免费无码又爽又黄又刺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