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四千年
【4437】漢語四千年
(黃復雄、和曉宇編著,黎錦熙繪,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5.5萬字,2019年8月第1版,98元)
上下篇。上篇(4章):文字與語言:[1]漢字源流;[2]古今聲韻;[3]語文現代化運動(上):1949年以前;[4]語文現代化運動(下):新中國的文字改革運動。下篇(3章):文學與文體:[1]先秦兩漢文學;[2]魏晉南北朝至明清文學;[3]晚清至民國初年文學。
作為原生文字的漢語文字,有著極為獨特的魅力。作為漢民語的語言文字,它有上古、中古、近古和現代不同時期的發展歷程,漢語得名于秦后的大漢帝國;在此之前,華夏民族的言語稱為雅言:“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言語、文字從一統中收歸王權,在此人類世俗化的進程中,“以吏為師,以法為教”的霸道既剝奪了全民的創造力,又壟斷了漢語,窒息了漢字。
現代漢語常用詞是五萬多,與之地位相當的《牛津簡明英語詞典》有條目24萬;據說英語詞匯已經接近一百萬個,而老牌的或原生的漢字有八萬多個。普通人掌握三千漢字就可以混世界,要掌握英語,沒有一萬左右的詞匯量幾乎難以進行交流。英語的霸氣、豐富可見一斑。
文字是用來記錄語言的。不過在真正的文字產生之始,只是記錄個別概念。比如捕獲一頭鹿,就“畫”一頭鹿;遇到一只老虎,就“畫”一只虎。
六書是古人總結的六種造字法,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據統計,甲骨文單字數量有5900多個,已經釋讀的有1000多字。甲骨文是巫的工作檔案,因為甲骨的物性及其窖藏傳統,得以保存至今,實屬萬幸。古代巫、史并稱。
人無貴賤,道在則尊。
字詞典:《爾雅》、《方言》、《釋名》、《說文解字》、《玉篇》、《康熙字典》。
中國傳統語言學又叫小學,包括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三個部分,分別應用于字形、字音、字義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