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與水蓮》鑒賞
作者: 曹增渝
宗白華
曉風里的楊柳對殘月下的水蓮說:
“太陽起來了,你睡醒了么?你花苞似的眼里為什么含了清淚?”
“他是我昨夜恐懼悲哀的淚,也是我今朝歡欣感涕的淚。”
“你恐懼著什么?你悲些什么?”
“啊,夜的黑暗呀,污泥的冷濕呀!”
“你不曾看見夜的美么?”
“我含淚的眼和悲哀的心,一屆黃昏,就深藏到綠葉的沉夢里。”
“夜的幕上有繁星織就了的花園,園中有月神在徘徊著,有牛童織女在戀愛著,有夜鶯啼著,有花香繞著,你何不從那綠葉的簾里,來到碧夜的幕中!”
水蓮說:“啊,是呀!”
太陽落后,明月起時,可憐的水蓮,抱著她悲哀的心,含淚的眼,亭亭的立在黑暗的深處。
宗白華是我國現代著名的美學家和美學教育家。早年曾從事新詩創作,他的詩集《流云》是中國新詩最早的幾部詩集之一。《楊柳與水蓮》便是從這部集子中選出來的。
這是一篇形象鮮明、意味雋永的散文詩。它以寓言的形式,寫“曉風里的楊柳”和“殘月下的水蓮”在夜盡晝來時的一番對話,從而表達了作者對美的執著探尋和積極追求。
面對剛剛逝去的夜,楊柳和水蓮有著截然不同的感受。水蓮所感到的,是恐懼和悲哀,是夜的黑暗和污泥里的冷濕;楊柳所看到的,卻是夜的美。是夜幕上“繁星織就了的花園”,是這園中徘徊著的月神,戀愛著的牛童織女,啼著的夜鶯,繞著的花香。而所以產生如此不同的感受的原因,則在于它們的生活姿態不同:一個躲于綠葉的簾里,另一個卻立于碧夜的幕中。
作品通過楊柳對水蓮的勸告所顯示出來的這種積極的藝術化的人生態度正是作者的“夫子自道”,同時,也是中國文化中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
作者早年在一篇通信中曾經痛切地指出:“中國民族的生命力已薄弱極了。中國近來歷史的悲劇已演得無可再悲了。我們的青年還不急速自己創造樂觀的精神泉,以恢復我們民族的生命力么?”“時代造成了煩悶,我們應當打破煩悶,創造新時代。”(《樂觀的文學》,1920)我們不妨以這段話作為理解本文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