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心靈:三千年理智與情感
【3782】中國人的心靈:三千年理智與情感
(鮑鵬山著,復旦大學出版社,36.7萬字,2017年10月第1版,38元)
△一個民族的情懷;歷史何以成為散文;道德文章;人在江湖;面向風雨的歌者;言語侍從與御用文人;冷幽默;聽那歷史的歌聲;死亡與愛情;大地的歌聲;建安烈士;生存還是死亡;良心何在;南山種豆;沒安好心;迷者之歌;南方和北方的女人;感傷的青春;張若虛的夜晚;誰在臺上泣千古;鹿門幽人;藝術囚徒;秦時明月漢時關;興高而采烈;一個人如何成為詩圣;長安花;永州之野產異文;百年老鸮成本魅;無限夕陽;有人樓上愁;花開花落;天地詞心;大眾歌手;英雄淚;醉翁與他的亭;縹緲孤鴻;菊花與刀;歌唱;浪子偉人;不緊要之人;民間的三國;快意恩仇;西游去;欲與死;拍案嘆世;人為什么墮落;繁華憔悴;天下一聊齋;心靈死亡;中國悲劇。
○文學是人類精神的避難所,并將被證明是最后一個。
○去無限接近古人的真實情懷,去感受古代文學的大美大善、大哀大痛、大喜大悲。
○個人從來沒有以這樣嶙峋的面目面對世界,世界也從來沒有向我們展露出它如此崢嶸的色相。這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孤獨的人格,空前而絕后。莊子有屈原的“大”,卻似乎缺少他的決絕,缺少他的自絕于世界的慘烈。
○人才的地位取決于社會需求。
○對官場的逃避實際上是對體制的逃避。體制是以權力來維持的,而權力天然反民眾、反人性的屬性。
○大勇之人,往往就是胸中有愛之人。平淡的日子,愛父母、愛親人、愛鄰人,做平淡的人。關鍵時刻突然站出來,成為英雄。
○時代玉成了他,他也報答了時代。
○謝靈運:“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大凡天才,內心中總有一種不可名狀的悲涼。這悲涼大約來自天才智力上的穿透力:穿透了一切繁華表象,看到了生命那悲哀的核。
○蘇東坡:“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
○《西游記》在語言上可能比不上《水滸傳》,但在見識上、在觀念上,卻似乎又在《水滸傳》之上。
○《聊齋志異》的“異”,原來就是指我們無聊生活中的變異,是我們平淡生活中的奇異,是我們平庸族類中的卓異,是我們生命中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