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文化國學經典解讀
志
志,戰國文字。形聲。從心之聲。志者,心之所之也。意為心愿所往。本義為志氣、意愿:心之所向,未表露出來的長遠而宏大的打算。
中國古代早期的思想家就非常重視『志』的因素,如孔子就說過:『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他還經常與自己的學生討論『志』的問題,《論語·公冶長》記載:『顏淵、季路待。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愿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愿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這里說的『志』,相當于現代的志向或志趣,亦可作理想、抱負。
85
【解讀】
古圣先賢所講的宇宙人生大道理,需要認真深入思索才能慢慢領會。要深入思索,就必須心平氣靜,然后領悟出一些道理來。所以,心不清則無以見道,這個“清”就是“心沉氣靜,了無雜念”的意思。一個滿腦子雜念叢生,每日為私欲纏繞的人,想的盡是身邊瑣事,與人斤斤計較,患得患失,打的是個人小算盤,為一點蠅頭小利而爭執不休,這種人哪里會想國家大事,想宇宙人生呢?這種人必定目光短淺,胸無大志,不明事理。先賢們之所以卓有見地,著書立說,因為他們胸襟廣闊,識見高遠,凡事用心思考,解悟了宇宙和人生事理。
人生講“三立”:立功、立德、立言,立功占了第一位。人人都希望自己能為國家民族立下大功業,但立功必先立志,志不立何言立功?因為沒有立志就沒有目標,目標模糊,則心不專一,欲望多端,雜念紛陳。今日干這事,明日則又見異思遷,心思不定,干什么都是半途而廢。生活中常見一些人,一生中轉換了許多行業,每個行業,長則一年半載,短則三月五月,甚至有剛剛接手一星期又放棄的,沒有一件事是他如意稱心的。歲月無情,流光如水,年老以后,體力衰了,手腳笨了,專業一無所長,回首業績,沒什么可稱道的。兩手空空,老大無成,業未立,家未興,白發生鬢,日暮途窮,只剩下后悔的眼淚。
【原文】
心不清則無以見道,志不確則無以立功①。
——出自北宋·林逋《省心錄》
【注釋】
①立功:建功立業。
【譯文】
心里不清靜就沒法明白事理,志向不明確就沒法建功立業。
86
【解讀】
這是《滕王閣序》中最富思想意義的警語。古往今來有多少有志之士,面對一切艱難險阻,總能執著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當中也不消沉放棄。東漢馬援云:“大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王勃在此化用,警示那些“失路之人”不要因年華易逝和處境困頓而自暴自棄。而王勃此時正懷才不遇,但仍有這般情懷,確實難能可貴。越是困難的時候越要堅強,永遠不放棄心中的理想。
【原文】
老當益壯,寧①移②白首之心?窮③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
——出自唐·王勃《滕王閣序》
【注釋】
①寧:表反問語氣,意思是:豈能、哪里、怎么等。
②移:改變。
③窮:處境艱難。
【譯文】
年紀老邁而情懷更加豪壯,豈能因白發而改變人的心愿?境遇艱難而意志越發堅定,絕不會墜掉直上青云的志向。
87
【解讀】
“理想”這個詞,在孔子時代稱為“志”,就是人的志向、志氣。“匹夫不可奪志”,反映出孔子對于“志”的高度重視,甚至將它與三軍之帥相比。對于一個人來講,他有自己的獨立人格,任何人都無權侵犯。作為個人,他應維護自己的尊嚴,不受威逼利誘,始終保持自己的“志向”。這就是中國人“人格”觀念的形成及確定。
【原文】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①不可奪志也。”
——出自《論語·子罕》
【注釋】
①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亦泛指平民百姓。
【譯文】
孔子說:“三軍中最重要的統帥是可以換人的,但是,一個平民百姓的志向卻不可以改變。”
88
【解讀】
這副有名的對聯是蒲松齡在自己后期的科舉考試屢次不中、落魄至極之際,親自寫下的勵志自勉聯。有志向的人,做事都會成功,就像項羽破釜沉舟,最終的百二秦關都歸于楚;苦心人,天也不會辜負他,就像勾踐臥薪嘗膽,僅以三千越甲,吞并了吳國。這句話就是告訴人們,做事一定要有恒心,有毅力。想成功,就要做一個有志者,一個苦心人。
整副對聯氣勢磅礴、催人奮進,引用了史上非常著名的兩個典故和典故之后的對應結果,一個是楚霸王項羽破釜沉舟滅大秦,另一個是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吞吳國。蒲松齡以此聯激勵自己,終于以一部《聊齋志異》名垂青史。
【原文】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①,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②,三千越甲可吞吳。
——出自清·蒲松齡撰自勉聯
【注釋】
①破釜沉舟:原指秦朝末年,項羽舉兵滅秦,巨鹿之戰的事跡,后演變成成語,比喻不留退路,非打勝仗不可,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干到底。釜:鍋。
②臥薪嘗膽:原指春秋時期的越國國王勾踐勵精圖治以圖復國的事跡,后演變成成語,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譯文】
有志向的人,做事都會成功,就像項羽破釜沉舟,最終的百二秦關都歸于楚;苦心人,天也不會辜負他,就像勾踐臥薪嘗膽,僅以三千越甲,吞并了吳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