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力《春香傳》東方文學名著鑒賞
作者: 陶力
【作品簡介】《春香傳》是朝鮮人民最喜愛的民間創作之一,也是朝鮮古典文學名著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
與許多民間集體創作一樣,《春香傳》的形成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階段。早在14世紀高麗年代,春香的故事已見于街頭巷尾。它最初以朝鮮全羅北道的“烈女傳說”為原始毛坯,在數百年的口授手抄中逐漸與“伸冤傳說”和“御史傳說”融為一體,內容愈來愈充實,藝術上也日臻完美,18世紀中葉,它曾以說唱臺本的形式面世,在演出中得到了更多民間高手的加工潤色,也得到了更廣泛的流傳。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李王朝時期,《春香傳》作為一部完整的小說基本定型。
《春香傳》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問世絕非偶然。此時,朝鮮封建社會危機四伏,李王朝統治搖搖欲墜。兩班貴族階級對民眾的壓榨、迫害,達到了令人忍無可忍的程度,農民起義、市民斗爭此起彼伏,連綿不絕。與此間朝鮮社會的混亂相對,文壇卻是一片黃金燦爛。實學派現實主義文學興盛起來,市民階層的反封建文學更如雨后春筍,為文壇帶來了一片清新活潑的盎然生機。應運而生的《春香傳》,不僅是腐敗末世的藝術寫照,而且是朝鮮中古文學在自己的繁榮期推出的最為艷麗、壯碩的果實。
小說《春香傳》版本紛繁,粗略統計便不下數十種。有的用朝鮮國語寫就,有的用漢文纂成,問世時間也前后不一。
我國冰蔚、張友鸞的譯本,采用了朝鮮作家同盟社編訂的“全州土版”的《烈女春香守節歌》。作家出版社1956年出版。
【內容提要】全羅道南府有一藝妓,名喚月梅,早年從良嫁夫,和美度日。只是年近40,膝下猶虛,心中郁悶,遂朝山進香以求子。五月端午這天,月梅正至誠默禱時,忽見天空霞光萬道,一仙女乘青鸞破空而來,自稱洛神,因與赤松子塵緣未斷,故到她家投生轉世。月梅果結珠胎,臨盆時異香滿室,生下一女,取名春香。春香漸大成人,花容月貌、傾國傾城。且能詩善賦,文才出眾,被稱為南原的女中魁首。
南原府使李翰林之子李夢龍,年華二八,文雅風流,聰敏絕頂。三春時節乘興游春,來到廣寒樓。正巧春香攜侍女香丹踏青郊外,來蕩秋千。盈盈如燕子,翩翩似蝴蝶。李夢龍遠遠看到,不由得魂飛天外,把西施、虞姬、王昭君、班捷抒、趙飛燕一一拿來與她作比,覺得無人可及。他向隨從尋問,得知是藝妓之女,遂遣人前去,欲當即喚來。不料為春香正色回絕。李夢龍再三相邀,表白自己實未將其視為藝妓。香母曾夢見一龍飛入,感到眼前之事與夢中之景相應,便慫恿女兒去廣寒樓與公子見面。春香入樓,嬌怯就席,猶如天女下凡,令公子神魂顛倒。春香見公子少年英俊、倜儻不凡,一寸芳心,不覺婉轉。李夢龍當即提出共結良緣,春香答道:公子乃兩班貴介,自己身出蓬門。今日雖承以婚姻相許,他日難得不致生變。公子忙海誓山盟,并相約當晚造訪。
李夢龍回府后,茶飯無心,百事懶做,翻遍了《中庸》、《大學》、《論語》、《孟子》、《詩經》、《周易》……處處讀得出“春香”二字,便放下典籍,信口編歌,高吟大嚷,以慰相思。好不容易盼到黃昏,直奔春香家中。
見到香母,李夢龍復陳愛慕春香之心。香母恐公子只是興之所至,言不由衷,勸其三思而行。且知女莫如母,香母深知女兒以金相玉質之姿,待那慕古希賢之士,斬釘截鐵,從一而終。與其日后遭遺棄悔恨他年,不如慎重于今日。夢龍自然是賭誓發咒,恨不能剖肝瀝膽以示誠意。香母終允此門親事,當即擺下盛宴,春香,夢龍共飲合巹酒。雖未能公開備具六禮而成婚,但二人心心相印,也就不在乎繁文縟節。
春香,夢龍新婚燕爾,如膠似漆,心醉神怡。每日里吟詩對字、談情說愛、盡興玩樂,不知不覺間度過了許多時日。忽一天,仆從房子來告,使道讓夢龍立即回家。原來使道榮升,全家調至京師,命夢龍第二日便起程赴京。夢龍想到春香,肝膽俱碎,落下淚來。進入內衙,含淚將自己與春香之事告于母親,未料竟遭一頓訓斥。委委屈屈又回到春香家,忍不住大哭不止。春香勸道:不能一道而行,有什么打緊!待到秋后,料理完畢,把家搬到京師便罷。夢龍急忙將母親的話轉告春香:一個兩班子弟,娶藝妓之女作妾,不但敗壞門庭,而且會斷送前程!所以,二人分手便在今日。
春香登時變了顏色,跺腳捶胸,自嘆不已;又轉身責問夢龍:當時你曾言道,必有辦法瞞住大夫人和使道。為何到了今天,卻來弄這玄虛?……你的心也忒狠了!京師兩班,個個狠毒!尊卑貴賤,委實可恨!
香母聞之此事亦哭喊不休,非讓夢龍將春香帶走。夢龍心中焦躁,急中生智,準備讓春香藏在神主牌位的轎內,暗暗抬至京城。
春香知夢龍是一片真心,反覺不忍,勸母親回房,自己與夢龍道別。說不盡的離情別恨,解不完的愁腸萬結。夢龍發誓,京城縱有無數美貌裙衩,他心中只有春香一人,若有朝一日自己狀元及第,定能帶春香一同上任。二人又哭又訴,難舍難離。
分手后,春香終日仰天自嘆,悶守香閨,夢龍也食不甘味,夜不成眠。
朝廷派來了新任南原使道卞學道。此人刁鉆乖僻,刻薄尖酸,通曉風流之事,愛做狹邪之游。走馬上任那天,前呼后擁,好不威風。鬧得兩三日,又吩咐點傳全城藝妓。使道一觀聽,無一中意,群芳中未見久已聞名的春香,頗為不快。首奴回使道的話:春香并非藝妓,且已與前任使道之子結下百年之好。卞學道大怒:李公子是何等身份之人,嚴父在堂,豈能娶這等女子為妻?命令衙役快去喚來春香,如有片刻延誤,笞責不貸!
春香自知不去不行,只好抱定守節之志,隨同進入衙府。卞學道一見,果是千古絕色,名不虛傳,便命春香整容換衣為他守廳。春香回說:我終身已許配李郎君,難以從命。使道笑道:李公子為京師貴族子弟,如今早已作婿名門,哪里還要你這路柳墻花!與其苦苦守節,不如陪伴本使道,落得個富貴榮華。春香嚴詞相對,引經據典,申明忠烈之志。使道惱羞成怒,說春香有辱罵官長之罪,要對她從重處刑。春香暴跳起來:“那劫奪有夫之婦的人,為何無罪?”卞學道氣得發抖,命左右將春香捆綁起來,施以杖刑。打得春香死去活來,昏絕于地。蘇醒之后,大罵使道,使道命左右將她套上大枷,打入死牢。旁觀者無不飲泣。香母趕到,更是痛哭不已。春香在獄中,作《長嘆歌》,傾吐滿腔怨悖與思夫之情。似睡非睡之中,覺得自己的香魂也像那莊周化作蝴蝶,隨風揚去,飛至一個山青水秀之地,在“萬古貞烈”黃陵之廟,與淚灑斑竹的湘夫人,奉命出塞的王昭君,被害為“人彘”的戚夫人等一一相見。恍惚醒來,方知是南柯一夢。
且說李夢龍此時在漢陽城中,日夜攻讀,胸懷萬卷書,前去應試。考場一文驚人,被認作當代奇才,高中狀元,遂被欽賜全羅御使。李夢龍威風凜凜,直奔全羅道。為了解民情之便,他喬裝打扮,一路上訪貧問苦。從一農夫口中,他得知南原府廣收賄賂、萬政俱廢,并強令春香為之守廳等事,又恰逢一童兒趕赴京師為春香送信。信是春香獄中以血書所寫,夢龍凄然淚下。來到春香家中,香母驚喜萬分,但見他衣衫襤褸,不覺大失所望。夢龍欲試探岳母,謊稱家財蕩盡,此次來尋春香,意欲討點兒銀兩度日。香母氣得號啕大哭。入夜,夢龍到獄中探望春香,二人相見,百感交集。春香見公子一副乞丐模樣,知道自己已不能得救,便求母親在她死后好好待公子,把自己的東西賣掉,為公子添些衣衫。又求夢龍為她立碑,上刻“守節冤死春香之墓”,使此碑成為望夫石。
次日,卞學道大擺宴席,慶賀生日。夢龍假扮乞丐,前來討酒。恰值賓客們要為卞學道賦詩助興,夢龍便搶先揮筆,寫罷揚長而去。詩曰:“金樽美酒千人血,玉盤佳肴萬姓膏。燭淚落時民淚落,歌聲高處怨聲高。”滿堂頓時大亂,夢龍卻早已傳下命令,接管了南原府。驛卒領先高呼:“暗行御史出道!”卞學道與眾官員逃竄無門,慌作一團。夢龍身著繡衣入府,將卞學道罷職,并將獄中人犯一一帶上,無罪之人當堂釋放。及至春香,夢龍試道:如愿從我守廳,此罪可免。春香氣得渾身亂顫,高聲大罵:“未曾想朝中派來的竟都是這樣的‘清官’!”李御史令其抬頭,春香不覺愣住,大喜過望,欲笑還啼,不知是真是夢。香母亦步履如飛地趕來,合家團圓。
御史了結南原公事后,帶春香母女一同進京,奏明皇上。圣上即封李夢龍為吏曹參議大司職,春香為貞烈夫人。后夢龍官至領相,二人白頭到老、共享榮華。
【作品鑒賞】《春香傳》是朝鮮古典民間藝術的高峰之作。現實主義手法的成功運用,民間特色的充分發揚,突出地顯示了小說的藝術成就。雖然其結局不乏浪漫色彩,作品的基調也頗具抒情性,但在總體傾向上仍然是一部現實主義作品。它的現實主義特征,不僅表現在主題的現實性與反映生活的深度、廣度上,更表現在人物塑造的典型化成就上。
17世紀以前,朝鮮小說多具有簡單化、概念化的傾向,刻畫人物多注重外部形象,極力渲染和突出人物的某一性格特征,從而導致了不同程度的類型化。而《春香傳》的人物畫廊卻是絢麗得多、豐滿得多,它對傳統小說的最大突破,便是創造了一個個有血有肉的、堪稱典型的形象。
在人物精神世界的深入開掘方面,最見功力的便是主人公春香的形象。她作為純潔、忠貞、勇于追求愛情和幸福的婦女典型,作為朝鮮人民美的理想的化身,一直為廣大人民所喜愛。人民同情她的不幸遭遇,謳歌她的崇高品德,更對她的反抗精神給予了熱烈的贊頌。小說從多方面渲染了春香的美,卻時刻不忘將濃墨重筆伸向這個“花容月貌”、“玉軀婀娜”的少女的內在品格與個性特質。她既善良賢淑,又“剛強有志”。前者,主要表現在她對母親的孝順,對侍女香丹的情誼,特別是對李夢龍的溫柔纏綿的一片癡情上;后者,也是春香的性格中最有光輝的一面,主要表現在她的不畏強暴的反抗精神上。由于母親是退妓,春香也被認為是“賤妓賤妾”的女兒,在社會上為人瞧不起。而正是這低賤的社會地位構成了萌生反抗意識的最適宜的溫床,培養了她對兩班貴族社會與封建身分制度的憤怒與蔑視。她自持自重,處處維護著自己做人的尊嚴和權利。李夢龍與她初次相遇,遂令侍從去把她“喚來”。這種貴族公子式的態度,立即遭到了春香的嚴辭斥責:“你對閨閣女子,呼來叱去,實在有失體統!”當她確實體會到李夢龍“意決情真”,可以“共結同心”之時,便毅然沖破了身分等級制度的羅網,把自己真誠熱烈的愛情獻給了李夢龍。
小說對春香性格的揭示不僅深入、觸至根基,而且有層次、覽及變化,十分注意在連綿尖銳的矛盾中展現出其性格發展的走向與脈絡。在作品中,春香與社會發生了兩次大的沖突,每一次沖突都使她的性格得到了升華。第一次沖突,發生在她與李夢龍之間。在李夢龍屈服于封建的傳統觀念時,在兩種思想的撞擊中,春香性格中的反抗火花驀地閃現出來。她那發自內心的悲憤呼喊,更為鮮明地顯示了她對愛情自由的強烈要求、對貴族官僚與不合理的身分制度的清醒認識和切齒怨恨。她憤憤地說:“貴族兩班,個個狠毒!恨哉!恨哉!尊卑貴賤,委實可恨!誰都愿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不曾想世界竟有這樣狠毒的兩班!”第二次沖突,即在春香與卞學道沖突中,春香的反抗性格發展到了高峰。那反抗的火花更以它的耀眼光亮,使整個形象熠熠生輝,公堂之上,春香不屈不從,正義凜凜地對封建暴政進行了尖銳的揭露和強烈的抗議。她質問卞學道:“那劫奪有夫之婦之人,為何無罪?”并且一針見血地指出:“使道士大夫,不把四政司,不知四十八方南原百姓的苦,但知枉法徇私。”面對死刑,她無所畏懼,想的卻是“愿得七尺劍,刺殺賊讒奸”,渴望著“伸怨雪恨”的一天的到來。
更為可貴的是,小說深入開掘了春香悲劇的社會原因,從而使這一形象更具概括性與典型意義。她與夢龍之愛以及不得已的別離,是自由婚姻與身分等級制度的互不相容所造成的;因為在封建社會中,追求愛情的自由自主本身就是對封建社會婚姻制度和禮教的叛逆和挑戰,何況這種自由的婚姻又發生在兩個社會地位懸殊的人之間,就更帶有大逆不道的性質,它本身就是對平等的熱切渴望,對等級制的否定。春香與卞學道的斗爭,則顯示了統治者與反抗者之間難以調和的矛盾,是春香和以她為代表的下層人民與兩班貴族以至封建統治制度的尖銳沖突的不可避免的爆發。由此可見,春香的反抗,是為了個人的婚姻自由而做的努力,但并不僅限于此,它已經成為被壓迫群眾反對官僚暴政的斗爭的一部分了。而春香,也就成為廣大人民的思想、愿望的體現者,成為下層人民的優秀品質的代表者了。
在《春香傳》中,民間作者們已經意識到人物性格并不是單一、而是一個復雜的、多側面的有機整體。這一點,在李夢龍形象的塑造上顯示得尤為清楚。毫無疑問,李夢龍是僅次于春香的正面形象。但是作品并沒有把他簡單化為一個完美的情人與高大的清官。在突出他的忠誠不渝與凜然正氣、即把他理想化的同時,也沒有忘記他作為一個貴族公子的性格中的另一側面,他初見春香時的“呼來叱去”的高傲態度,他對封建傳統觀念與家庭壓力的屈從,都透露出長期的貴族生活所造就的高高在上的思想作風和軟弱性,使這一形象更加立體化,大大地增強了形象的真實性和典型性。
與春香一樣,李夢龍的性格也不是靜止的、一成不變的,它隨著矛盾的運動而不斷更新,而它的發展也反作用于矛盾的變化與解決。李夢龍從對封建家庭既不滿又敬畏的名門子弟,到為爭取婚姻自由向封建禮教挑戰的叛逆者,從比較接近人民群眾的上層人士,到順乎民意、為民除害的清官,經歷了一個較為復雜的、有起有落的發展過程,而這個過程又始終是受李夢龍與封建家庭、與貪官卞學道的矛盾斗爭制約著的。因此,他的性格發展基本上合乎邏輯、令人信服的。
善于進行心理描寫,也是這部作品在人物塑造上的特點之一。書中人物的“自言自語”、詠詩歌詞,都成了心理刻畫的重要手段。春香受到酷刑時,她隨著執杖的25次起落,低吟了25段,字字血、聲聲淚,淋漓盡致地抒發了她滿腔的憤怒,滿腹的冤怨,同時也顯示了她寧死不屈的思想基礎。如第一段這樣寫道:
一道我的心,丹心一點紅,不怕折磨苦,決然從一終。無端打我太狠毒,我一股怒氣沖蒼穹。恩愛夫妻不到一年整,無情之人天不容。
當然,《春香傳》并沒有達到現代小說的藝術水平。在書中,朝鮮中世紀小說的一些慣用手法仍被沿用著。但是《春香傳》在反映生活上所達到的現實主義深度,在塑造人物上所達到的典型化程度,在它那個時代,卻是十分可貴的。
《春香傳》在藝術上所顯示出的民間文學風貌與鮮明的民間特色,是相當突出的。在結構上,它采用了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傳統的藝術形式,頭尾完整,故事性強,情節跌宕起伏,上下兩卷銜接自然。而大團圓的結局,則充分表達了人民的美好愿望,反映了廣大群眾對春香的深切同情,也符合民間的欣賞習慣。在語言上,它更具民間古典作品的情趣。散韻相間,說唱結合;散文以敘事為主,韻文多用于描寫抒情,既有明白通曉之便,又不乏典雅和諧之美。在當時,街頭巷尾的民間藝人以這種說唱的形式,使之流傳的情況,是可以想見的。更為可貴的是,這部小說的語言與民間口語極為接近,許多民歌、童謠、成語、俚語的運用,使作品的語言更具有樸素、活潑、大眾化的特色。還應提及的是,《春香傳》中,中國古典作家和歷史人物的詩文典故隨處可見,明引暗借、套用脫化,信手拈來,為小說增色不少。這不僅說明了中朝兩國文化異常密切的關系,而且也表現了發展中的朝鮮小說藝術受中國古典文學影響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