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明清武職——提督》賞析
明清武職——提督
【點睛之筆】
提督是明清武職官名,最早始于明代,但當時并未固定職官名稱,不設員額,也不常置。
【經典解讀】
明嘉靖間,京營有提督總兵官,后改為總督京營戎政。隆慶年初,仍以總督為提督,后增至六提督,遂改稱總督戎政。各省巡撫和鎮守總兵官常加提督軍務、提督等銜。明提督有很多但不是正式官名。至萬歷時(1573~1620)始為專設之官,清代沿襲之。
清朝的地方軍是漢兵,因漢兵用八旗之外的綠色旗,所以稱為綠營兵。提督就是統率一省綠營兵的最高長官,秩從一品,“掌一省軍權的官”。總兵、副將等是綠營兵的各級職銜。清代一省的最高行政長官是巡撫,即現在的省長。巡撫不掌兵權,由于軍隊的官員級別比地方高,所以巡撫為從二品。雖然提督官位比巡撫高一級,與加尚書銜之總督官銜相同,但清朝時,采取以文制武的原則,各省綠營兵必須歸總督、巡撫節制。提督與總督、巡撫并稱“封疆大吏”。
在各省提督之外,清朝還專設了福建、廣東、長江三個水師提督。并有江南、湖南、浙江三個地方兼轄水陸提督。
林則徐禁煙時,最為得力的將領關天培,就是廣東水師提督。他一面積極協助林則徐收繳外商鴉片,一面認真布置海防,督造排樁,設置鐵鏈,準備抵御侵略。關天培親往虎門駐扎,取得珠江口前哨戰的多次勝利,使英國人的的侵略行動未能得逞。林則徐被革職之后,關天培仍盡忠職守,堅決反對向英妥協,他拿出自己的財產補充軍餉,鼓勵將士英勇殺敵,開戰前托人給家人帶回去一個匣子,內放自己的幾枚牙齒和幾套舊衣服,表示其必死的決心。虎門開戰后,關天培孤軍無援,在犧牲前,為了不使提督大印落入敵手,關天培急令隨從將大印帶走,隨從哭著拽住他的衣襟,請求他一同撤走。關天培厲聲拒絕,堅持指揮,激勵將士奮力苦戰。最后關天培英勇犧牲,他的尸體被人找到時,身體的一半已被炮火燒焦了,他也成為近代史上抵御外敵侵略、以身殉國的第一個“一品大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