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圯上取履》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圯上取履
【原典】
張良①亡匿,嘗從容②游下邳。圯③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墜其履④圯下。顧⑤謂良曰:“孺子⑥,下取履。”良愕然,強忍,下取履,因跪進。父以足受之,曰:“孺子可教矣。”
【注釋】
①張良(約前250~前186):字子房,戰國時期韓國貴族。漢高祖劉邦的謀臣,與韓信、蕭何并稱為“漢初三杰”。以出色的智謀,協助漢高祖劉邦奪得天下,被封為留侯,去世后,謚為文成侯。此事詳見《史記·留侯世家》。②從容:悠閑的樣子。③圯(yí):橋。④履(lǚ):鞋。⑤顧:回頭。⑥孺子:小伙子,年輕人。
【譯文】
張良因犯法逃亡下邳,有一次悠閑地在下邳游玩。橋上有一位老人,穿著粗布衣服。走到張良面前,故意將鞋扔到橋下去。他回頭對張良說:“小伙子,下去把鞋撿起來。”張良感到十分驚訝,正想發作,但還是強忍怒氣,走到橋下,把鞋撿上來,跪著送到老人跟前。老人伸出腳來就著張良的手穿上鞋,他說:“年輕人,你是可以教育成才的呀!”
【延伸閱讀】
要想成就一番大事業就得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恥辱,歷史將賦予你重大的任務,你就要做好吃苦受辱的準備,那不僅是命運對你的考驗,也是自己對自己的驗證。面對恥辱,要冷靜地思考,不接受會不會出現生命的劫難,會不會從此一蹶不振永難再起?如果真存在這種情況,那么就要三思而后行,而不是魯莽的憑自己的一時意氣用事。因為人在遭遇困厄和恥辱的時候,如果自己的力量不足以與彼方抗衡,那么最重要的是保存實力,而不是拿自己的命運做賭注,做無所謂的爭取。一時意氣是莽夫的行為,絕不是成就大事業的人的作為。
在現今焦躁不安的社會中,我們更要學會一種心態,需要屈時就屈,需要伸時就伸,可以屈時就屈,可以伸時就伸,為人處世遇事有退讓一步的態度方為高明,因為讓一步就等于為日后進一步做準備,待人接物以包容寬厚的心境為快樂,也消除了自己驕傲暴戾的情緒。
一般人都是想得多,做得少。當然,能夠想通想透,也很不容易,要做好做精,就更難了。所謂的“知易行難”,實在是千年以來人類難解的通病。相形之下,當我們在面對突然而來的事件時,很多人都會愕然失措,一時難以應對,更不要說處置得體了。而事后反思,對自己當時的失措反應,大都會難以置信,恍然判若兩人。言和行之間的距離,竟然可以如此之大。張良的出眾之處,正在于他在猝不及防的遭遇面前,表現出了驚人的淡定,雖然他內心也有短暫的波動。然而過往的修為最終還是展示了巨大的力量,使得他能夠瞬間平靜,從容應對。一場千古圣賢之間的遇合,就在這一刻得以完成。張良的這種修為,就是“忍”,一“忍”,就使得波動的情緒得到了有效控制。人只有回歸理性之后,才能對事件做出得體的判斷。張良無疑是一個大器之人!蘇軾曾高度評價張良此舉,視其為留侯人生的轉折點。因為此前的張良正是因為不能“忍”,仗著年輕人的意氣,在博浪沙伏擊秦始皇,失敗之后就隱伏于下邳。雖然張良故作從容,但還是被睿智的老者發現,才有了橋上穿鞋試探的一幕。蘇軾認為,老者是故意要挫一挫張良的銳氣,使他懂得隱忍的必要,因為就當時的境況而言,在強秦的重壓之下,除隱忍外實在是別無良策。張良畢竟是大器之人,他領會了老者的良苦用心,在之后的人生道路上,始終堅守老者“隱忍”的教誨,輔佐劉邦一步步由小而大,由弱而強,使他成為整個戰爭的最后勝利者。如此來說,張良沒有“隱忍”,成不了留侯;沒有“隱忍”的留侯,也就沒有劉邦的大漢帝國。“忍”之時義,大哉!
人有七情六欲,喜怒哀樂是人與生俱來表達情感的方法,一個人在這世上,難免會遇到令人高興或氣憤的事。興奮的事可以使人心情愉快,精神奮發,并使生活充滿無限的希望。而令人氣憤的事往往會使人義憤填膺,怒火中燒,很可能使人喪失理智,做出不可收拾的不良舉動。我們都知道,當一個人氣上心頭時,意氣用事是在所難免的,因此,在這個時候所說的話或所做的事,總是超出人所能想像的,即使平常說話非常謹慎的人,也會因喪失考慮而禍從口出。然而,生氣是人之常情,但一個人生活在世上,若能高高興興地過一生,那不是一件很美的事嗎?所以,我們應盡量以愉快的心情,來處理生活上的各種問題。即使一旦發怒,最好能盡量忍在心里,不要爆發,用理智來抑制激情,才能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忍,往往能體現出一個人的能力;能忍的人,才能夠經過千錘百煉之后做出一番大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