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晏子春秋·崔慶劫盟(雜上·三)》原文鑒賞
《先秦散文·晏子春秋·崔慶劫盟(雜上·三)》原文鑒賞
崔杼既弒莊公而立景公①,杼與慶封相之②,劫諸將軍大夫及顯士庶人于太宮之坎上⑤,令:無得不盟者。為壇三仞④,坎其下⑤,以甲千列環其內外。盟者皆脫劍而入,維晏子不肯,崔杼許之。有敢不盟者,戟鉤其頸⑥,劍承其心。令自盟曰:“不與崔慶,而與公室者,受其不祥。”言不疾,指不至血者死⑦,所殺七人,次及晏子。
晏子奉杯血,仰天嘆曰:“鳴呼!崔子為無道,而弒其君。不與公室而與崔慶者,受此不祥?!备┒嬔?。
崔杼謂晏子曰:“子變子言,則齊國吾與子共之;子不變子言,戟既在脰⑧,劍既在心,維子圖之!”
晏子曰:“劫吾以刃而先其志,非勇也;回吾以利而夫倍其君⑨,非義也。崔子,子獨不為夫《詩》乎?《詩》云⑩:‘莫莫葛苗(11),施于條枚(12)。愷悌君子(13),求福不回(14)?!駤肭铱梢曰囟蟾:?曲刃鉤之,直兵推之,嬰不革矣!”
崔杼將殺之。
或曰:“不可。子以子之君無道而殺之,今其臣有道之士也,又從而殺之,不可以為教矣(15)?!?br>
崔子遂舍之。
晏子曰:“若大夫為大不仁,而為小仁,焉有中乎(16)!”
趨出,援綏而乘(17),其仆將馳。
晏子撫其手曰:“徐之!疾不必生,徐不必死。鹿生于野,命縣于廚。嬰命有系矣(18)。”
按之成節(19),而后去。
《詩》云(20):“彼已之子,舍命不渝(21)?!标套又^也。
【注釋】 ①崔杼(zhu注):齊大夫,先扶立齊莊公,后殺掉莊公又立景公,是齊國的亂臣。莊公:姜姓,名光,因與崔杼妻私通,被崔杼逼死。 ②慶封:齊大夫,與崔杼共立景公,又同為齊相。后慶封攻崔杼,崔杼自縊。景公攻慶封,慶封出奔。 ③太宮:祭祀齊太公(姜尚)的神廟。劫(jie節):脅迫,威脅。 ④壇:在祭祀或盟誓場地用土修筑的高臺。仞(ren刃):周代八尺長為一仞。 ⑤坎(kan砍):盟誓時用來掩埋牲體和載書(盟書)的土坑。 ⑥戟(ji已):長兵器,矛與戈的結合體。 ⑦血:盟誓時殺牲的血。 ⑧脰(dou豆):頸項。⑨回:轉變,改變。倍:違背,背叛。 ⑩《詩·大雅·旱麓》。(11)莫莫:茂盛的樣子。葛:葛草,纖維可供編織。 藟(lei累):藤蔓。 (12)施(yi易):蔓延。條:樹枚。枝:樹干。 (13)愷(kai凱)悌(ti涕):快樂平安。 (14)回:奸邪。 (15)教:政教。 (16)中:正直。 (17)綏(sui隨):登車時用的拉手繩。 (18)系:懸系,意為有所依托或寄托。 (19)節:節奏,舒緩有節。 (20)。《詩·鄭風·羔裘》。 (21)渝(yu愉):改變,違背。
【今譯】 崔杼殺掉莊公之后扶立景公為國君,崔杼和慶封分任右相、左相。他們脅迫諸多將軍大夫以及顯要的士人、庶人來到太公神廟的坎上,下令道:誰也不得拒絕盟誓。建造一座祭壇高三仞,土坑掘在壇下邊。又用干名甲兵列隊環繞在場地內外。參加盟誓的人都解除佩劍入場,唯獨晏子不肯解劍,崔杼只好默許。有敢不盟誓的,用戟鉤住脖子,用劍頂住心窩。命令每個人照讀誓辭,要說:“不擁護崔杼、慶封,而擁戴公室的,受到神的惡報。”言語不痛快,手指不蘸牲血的人一律殺掉,被殺的已有七個人,其次輪到晏子盟誓。
晏子手捧一杯牲血,仰天長嘆道:“啊!崔杼干了大逆不道的事,殺了自家的國君。誰要是不擁護公室而親附崔杼和慶封,定會受到惡報?!钡拖骂^飲了牲血。
崔杼對晏子喝道:“你改變你的誓言,那么齊國大權由我們同你一起掌管,你不改變你的誓言,戟便鉤斷你的脖子,劍便刺進你的心窩,怎么辦由你考慮!”
晏子正言道:“拿兵刃威脅我從而喪失氣節,這是無勇;用利誘打動我從而背叛國君,這是不義。崔子,難道你不曾學過《詩》嗎?《詩》說:‘茂盛的葛藤呀,爬上樹枝樹干。和樂安祥的君子呀,求福不走歪門邪道。’今無晏嬰我還能夠走邪道去求褐嗎?戟鉤吧,劍刺吧,晏嬰也決不改口!”
崔杼想殺掉他。
有人對崔杼說:“不行。你因為國君不道義而殺掉他,如今他的臣子是道義之士,又接著殺了他,你就不能執掌國家的政教了?!?br>
崔杼于是放了晏子。
晏子道:“你身為大夫干了大不仁的事,反而又施小仁,哪還有正直可言!”
晏子快步走出來,援綏登車,車夫準備趕車急馳。
晏子拍著牽夫的手說:“慢著!快跑不一定就活命,慢走不一定就會死。鹿生活在野外,可性命卻掌握在庖廚手里。晏嬰我的性命早有寄托了?!?br>
車夫握住韁繩讓車子舒緩有節地走起來,而后從容離去。
《詩》中寫道:“那個好人呀,寧可舍命不變節?!闭f的就是晏子這樣的人。
【集評】 明·楊慎評《晏子春秋》:“敘得險毒,嬰節乃見。不肯脫劍,崔杼許之。此時,諸險俱墮矣。我劍亦利,可氣壯而言揚矣?!拮?子獨不為夫詩乎)’一喝,魄膽已銷。弩末愈勁,此際若無言(若大夫為大不仁……),何以為人望!其神定(晏子止車夫將馳),其識達,真有道之士!”
明·陳仁錫《諸子奇賞》:“(評晏子曰:‘徐之!’以下)好出處!故曰:和飲食,則知去就;知去就,則知生死?!?br>
明·姜思?!吨T子鴻藻》:“君無道則易位,有矣。豈有臣而可弒君哉?‘或人’非知道者?!薄?晏子曰:徐之! )氣度優然?!?br>
民初·張之純《諸子菁華》: “不脫劍,已與人不同。敘盟詞較《左傳》為詳。 (晏子)說得斬鐵截鐵,全無懼怕之象,非畏死者所肯出口?!兴怠徽Z,直是收束通篇。”
【總案】 這是一篇情節奇險,贊美晏子義勇行為的歷史故事。
崔杼與慶封扶立景公之后,因急于樹立威權,震服國人,于是劫迫朝臣共同盟誓。場地上有高壇、土坑,內外環列甲兵,戒備森嚴。盟誓的過程,更是驚心動魄。崔杼發下嚴令,解除與盟者的佩劍,用戟劍威逼,要誦讀效忠崔慶的誓辭。更有七人被殺,使盟壇內外充滿恐怖與血腥氣氛。這些描寫為晏子出場及其義勇的表現作了鋪墊。
晏子的形象是通過他的言行來刻畫的。首先晏子與盟,不肯脫劍,他的勇氣摧折了崔杼的兇焰。盟誓歃血時,他丟開崔杼規定的文辭,口誦自撰的盟詞,聲討崔杼的罪行,表明忠于公室的態度,就再次挫敗了崔杼的橫暴。最后,崔杼為使晏子就范,威逼與利誘兼施。晏子的答辭,斬釘截鐵,表現出忠直之臣的一身正氣和威武不屈的堅貞品格。故事里,晏子“撫其手”、“按之成節而后去”,也是十分生動的細節,充分顯示出晏子臨難不茍,臨危不懼的大無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