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流失
【3056】幸福的流失
(〔美〕羅伯特·萊恩著,蘇彤、李曉慶譯,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35.3萬字,2017年1月第1版,59.8元)
△西方社會病了,生了一種叫作“GDP崇拜癥”的病。癥狀表現為:你不幸福,我不幸福,大家都不幸福;你抑郁了,我抑郁了,大家都抑郁了。
有研究表明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起,美國國民幸福指數和抑郁癥的發病率之間呈現出一種微妙的此消彼長之勢。盡管當前發達國家的政治和經濟體制(民主和市場)是基于幸福的功利哲學——為盡可能多的人謀取可能多的利益——制定的,但這些體制似乎并沒有能發揮其功效,即填補人們的欲求之壑,反而將人們引向了一種更加不幸的境地。那么這一切又是怎么發生的?本書將在深入闡釋上述現象的同時對此做出回答。
共七個部分:引言;幸福與抑郁;收入與情誼;市場讓我們不幸福;民主是不幸的來源嗎?個人主義;結論。
○弗里德曼認為:有趣、快樂、興奮;心態平和。
○對幸福感影響最大的并不是家庭背景,也不是收入水平,相反,個性(和年齡)的影響反而更大一些。
○是人自己造成了自己的幸福或不幸。
○抑郁癥發病率呈現出整體上升的趨勢。在近期的國家共病調查中,針對年齡在15—54歲的8000多人進行的研究發現,重性抑郁癥的發病率為17%(女性為21%,男性為13%)。
(2017年4月17日上午11:55閱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