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須嘆老嗟老
無須嘆老嗟老
季先生語錄:
嘆老嗟貧,在中國的讀書人中,是常見的現象,特別是在所謂懷才不遇的人們中,更是特別突出。我認為,這是一個十分值得研究的課題。它是中西知識分子比較學的重要內容。
季先生在《老年十忌》中將“嘆老嗟貧”列為第八忌。由此可見,季先生是反對“嘆老嗟貧”這樣的行為的。在此,我們則專門針對“老之將至”的問題來共同探討一下。
俗話說,葉有榮枯,花開花亦謝。一切都在變動之中。人的生命也總是處在變化之中的,因此,人會慢慢長大、成熟,最終變老,終究逃不過一死。而這,也是人生中的一種缺憾——人終究逃不過自然規律的控制。
自古就有幻想長生不老的人,為此,人們也身體力行地去實踐了。但是,人在客觀規律面前,終究還是處于弱勢地位的。因此,很多人到了老年,不得不服老,為此嘆老嗟老,憂心忡忡,害怕死去。
誠如我們反復強調的,不完滿才是真正的人生。正因為有死亡這一步,所以,世界才會更新,不斷地變化發展。否則,將不堪設想。
然而,人一旦老了,會害怕死亡,會嘆老嗟老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若因此而夜不能寐,食而無味,整天愁眉苦臉,那就是不能正視人生的缺憾,不能接受現實的表現了。而這樣的心態,勢必也會影響自己晚年的生活質量,甚至會對整個人生都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
因此,老年,不應嘆老嗟老。
談到老,季先生非常欣賞古羅馬西塞羅的觀點。西塞羅認為,老年之所以被認為不幸福有四個理由:第一,它使我們不能從事積極的工作;第二,它使身體衰弱;第三,它幾乎剝奪了我們所有感官上的快樂;第四,它的下一步就是死亡。對于第四點,季先生補充了一點自己的看法,他認為,誠如中國的一句古話所說“黃泉路上無老少”,任何年齡的人都可能死,也可以說,任何人的下一步都是死。
這樣看來,老與不老,其實都逃不過死這一劫。所以說,無須嘆老嗟老,這是其一。
其二,老年,也應當有老年要做的事。老年的生活,依然是生活,依然是躍動的生命。因此,老年生活中的光陰,也是不應當輕視的。換句話說,與其嘆老嗟老,不如好好享受老年的時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該做的事,進而充實自己的生活,讓自己的人生在缺憾中盡可能地更加完滿。
對此,季先生的做法是:“我總不讓自己的腦筋閑著,我總在思考著什么,上至宇宙,下至蒼蠅,我無所不想?!边M而季先生指出,“思考鍛煉看似是精神的,其實也是物質的。我之所以不感到老之已至,與此有緊密關聯”。
季先生這樣的做法,并非是不服老,更不是無所事事,自我封閉,相反,他是以服老的心態,泰然處之。不像有些老年人,整天想到死,擔心這擔心那,人還好好的,就開始安排身后事,譬如給自己選墓地,買陪葬品等。這是非常無趣的事。人,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何必給自己套上眾多的枷鎖,活在沉重與荒蕪里?
除了思考之外,老年人還能做許多事。比如拾起自己年輕時未能堅持的某項愛好,例如跳舞、打太極、讀書等。季先生除了思考之外,還常常搞研究,寫作。只要身體允許,他就沒有閑下來的時候,更不會偏執于嘆老嗟老之中。季先生這樣的心態與精神,從他的《病榻雜憶》中便能一目了然。
人的一生,生命難免會走到終點,生命之燈會油盡燈滅。所以,無須害怕死亡,也不必因為死亡而心驚膽戰。泰然處之,生死有命。當然,這并不是說,害怕死亡就是犯罪,就十惡不赦了。眾生好生惡死,此乃世間常態,無可厚非。但是,因為年紀大了,即將遇上死亡,所以成天嘆老嗟老,這是老年的一大禁忌。須去之,方能擁有一個充實的、快樂的、怡然自得的晚年,甚至讓自己的生命升華到另一個高度。同樣,也只有停止嘆老嗟老,做老年該做的、可以做的事情,才是真正正視人生缺憾的表現,也才是完滿人生的可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