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經典作品選讀》國學經典解讀

雕龍文庫 分享 時間: 收藏本文

《佛學經典作品選讀》國學經典解讀

佛學經典作品選讀

一、《四十二章經》選讀

【原文】

善惡并明章

佛言:“眾生以十事為善,亦以十事為惡。何等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殺、盜、淫。口四者:兩舌[1]、惡口、妄言、綺語[2]。意三者:嫉、恚[3]、癡。如是十事,不順圣道,名‘十惡行’。是惡若止,名‘十善行’耳。”

喜施獲福章

佛言:“睹人施道[4],助之歡喜,得福甚大。”

沙門問曰:“此福盡乎?”

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數千百人,各以炬來分取,熟食除冥[5],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假真并觀章

佛言:“觀天地,念非常[6];觀世界,念非常;觀靈覺[7],即菩提。如是知識,得道疾矣!”

名聲喪本章

佛言:“人隨情欲,求于聲名[8];聲名顯著,身已故矣。貪世常名,而不學道,枉功勞形。譬如燒香,雖人聞香,香之盡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后。”

財色招苦章

佛言:“財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兒舔之,則有割舌之患。”

無著得道章

佛言:“夫為道者,猶木在水,尋流而行。不觸兩岸,不為人取,不為鬼神所遮,不為洄流所住,亦不腐敗;吾保此木,決定入海。學道之人,不為情欲所惑,不為眾邪所嬈,精進無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處中得道章

沙門夜誦迦葉佛[9]遺教經[10],其聲悲緊,思悔欲退。佛問之曰:“汝昔在家,曾為何業(yè)?”對曰:“愛彈琴。”佛言:“弦緩如何?”對曰:“不鳴矣。”“弦急如何?”對曰:“聲絕矣。”“急緩得中如何?”對曰:“諸音普矣。”佛言:“沙門學道亦然,心若調適,道可得矣。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惱;意若生惱,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凈安樂,道不失矣!”

生即有滅章

佛問沙門:“人命在幾間[11]?”

對曰:“數日間。”

佛言:“子未知道!”

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

對曰:“飯食間。”

佛言:“子未知道!”

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

對曰:“呼吸間。”

佛言:“善哉,子知道矣!”

【注釋】

[1]兩舌:即于兩者間搬弄是非、挑撥離間,破壞彼此之和合。[2]綺語:指一切染心所發(fā),或時機不對之不恰當言詞。[3]恚:暴戾殘忍,懷恨結怒。[4]施道:即布施,佛教六度之一。[5]熟食:用作譬喻,譬如證果。除冥:除去業(yè)障、報障、煩惱障這三障的迷惑。[6]非常:即無常,謂一切有為法生滅遷流而不常住。[7]靈覺:觀心即佛,觀現(xiàn)前一念靈覺之性,即離我、法二執(zhí)。[8]聲名:指貪求聲名之欲。[9]迦葉佛:佛教將釋尊及其過去的六佛并稱為過去七佛,迦葉佛是過去七佛中的第六佛,傳說是釋迦牟尼前世之師,曾預言釋迦必定能成佛。[10]遺教經:佛將入滅時留下的遺誡。[11]幾間:多長時間?

【導讀】

《四十二章經》又名《佛說四十二章經》,歷來被認為是從印度傳到中國的第一部佛教圣典,在中國佛教經典中具有十分特殊的意義。《四十二章經》攝佛說一切因果大義,是原始佛教的重要經典。近代不斷有學者探討《四十二章經》的年代問題。從體裁上看,這部經是一種經抄,經呂澂先生考證認為此經是從漢譯《法句經》中抄出,其抄出成書的年代當在漢惠帝末年(306)到漢成帝末年(342)之間。這部經于諸經中文辭最為約易,經中所傳不僅僅是小乘之法,實際上包括了大小乘一切教義,其中修身處世等方面的道理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四十二章經”是指本經分為四十二段,除經序外,其四十二章分別為:出家證果、斷欲絕求、割愛去貪、善惡并明、轉重令輕、忍惡無嗔、惡還本身、塵唾自污、返本會道、喜施獲福、施飯轉勝、舉難勸修、問道宿命、請問善大、請問力明、舍愛得道、明來暗謝、念等本空、假真并觀、推我本空、名聲喪本、財色招苦、妻子甚獄、色欲障道、欲火燒身、天魔嬈佛、無著得道、意馬莫縱、正觀敵色、欲火遠離、心寂欲除、我空怖滅、智明破魔、處中得道、詬諍明存、展轉獲勝、念戒近道、生即有滅、教誨無差、行道在心、直心出欲、達世如幻。

二、《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選讀

【原文】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玄奘譯

觀自在菩薩[1],行深般若波羅蜜多[2]時,照見五蘊[3]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4],色[5]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6]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7],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8]。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9]。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10],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注釋】

[1]觀自在菩薩:即觀音菩薩,又譯作觀世音菩薩。[2]般若波羅蜜多:梵語音譯。般若即智慧,波羅蜜多意為度、到彼岸。[3]五蘊:人身心的總合,包括色、受、想、行、識。[4]舍利子:即《阿彌陀經》里所稱的“舍利弗”,他在佛弟子中被稱為智慧第一。[5]色:此指五蘊中的色蘊。以下“受、想、行、識”亦同。[6]諸法:即五蘊法,包括一切物質與精神。[7]菩提薩埵:即菩薩的全稱,意譯為“覺有情”,即能自覺覺他,自己能覺悟又能幫助其他眾生覺悟的眾生就是菩薩。[8]究竟涅槃:指大乘佛教不離開現(xiàn)實的人生,而能隨緣度化一切眾生的境界。[9]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梵文音譯,意為“無上正等正覺”。正覺即正確的覺悟;無上正等正覺就是悲智圓滿的如來果位。[10]無等等咒:意為無任何一種咒能與之相比。

【導讀】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它概括了全部般若思想的“心要”或者說樞紐,故稱之為“心經”。佛教史上許多高僧大德皆終身奉《心經》為修持法門,唐代著名高僧玄奘對《心經》特別重視。《心經》在所有佛經中是文字最精簡,組織最嚴密,內容最豐富的一部經,是佛經中字數最少的一部經典著作,但含義最深、傳奇最多、影響最大。心指心臟,含有精要、心髓等意。據印順法師說此經本是《般若波羅蜜多經》(即《大般若經》)中的心要,在六百卷的《大般若經》中有《學觀品》,此品有與本經完全相同的文句,不過不是觀自在菩薩說的,而是佛直接向舍利子說的。此經應該是《大般若經》里的精要部分,古德為了易于受持,特地摘出來單行流通,所以名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說印度佛教經典原文中并沒有此經,是玄奘大師為對600卷的《大般若經》作出的提要。歷來《心經》的譯本很多,自姚秦鳩摩羅什翻譯之后,一直到宋朝共譯過十一次,現(xiàn)在一般流通的是唐朝玄奘大師的譯本。

《心經》系將內容龐大之般若經濃縮,成為表現(xiàn)“般若皆空”精神之簡潔經典。全經舉出五蘊、三科、十二因緣、四諦等法以總述諸法皆空之理。大乘佛法的“空”并不等同于“無”、“沒有”,在大乘佛教中指的是“畢竟空”。具體來說是指已發(fā)菩提的菩薩雖然已知世間是無常、空幻的,但他們不忍心任由大眾貪著五蘊、沉淪于生死之苦,所以發(fā)愿度眾生。這些菩薩本身對于世間的五蘊已不執(zhí)著、不貪求,所以對世間也無需逃避,依然生生世世住世度人。這種“空”,是空去對自己身心的執(zhí)著,也空去了對一切現(xiàn)象的執(zhí)著,轉生出救濟眾生、無我無私的悲心與愿力。

三、《維摩詰經》選讀

【原文】

《維摩詰經》節(jié)選

鳩摩羅什譯

文殊師利問疾品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1]:“汝行詣維摩詰問疾。”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彼上人者,難為酬對,深達實相[2],善說法要,辯才無滯,智慧無礙,一切菩薩,法式悉知,諸佛秘藏,無不得入,降伏眾魔,游戲神通,其慧方便,皆已得度。雖然,當承佛圣旨,詣彼問疾。”于是眾中諸菩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咸作是念:“今二大士,文殊師利、維摩詰共談,必說妙法。”即時八千菩薩,五百聲聞[3],百千天人,皆欲隨從。

于是文殊師利,與諸菩薩大弟子眾及諸天人恭敬圍繞,入毗耶離大城。爾時長者維摩詰心念:“今文殊師利,與大眾俱來。”即以神力,空其室內,除去所有,及諸侍者,唯置一床,以疾而臥。文殊師利既入其舍,見其室空,無諸所有,獨寢一床。時維摩詰言:“善來,文殊師利!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

文殊師利言:“如是。居士,若來已更不來,若去已更不去。所以者何?來者無所從來,去者無所至。所可見者,更不可見,且置是事。居士是疾,寧可忍不?療治有損,不至增乎?世尊殷勤,致問無量。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如,當云何滅?”維摩詰言:“從癡有愛[4],則我病生。以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眾生病滅,則我病滅。所以者何?菩薩為眾生故入生死[5]。有生死則有病。若眾生得離病者,則菩薩無復病。譬如長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菩薩如是,于諸眾生,愛之若子,眾生病,則菩薩病,眾生病愈,菩薩亦愈。又言,是疾何所因起?菩薩疾者,以大悲起。”

文殊師利言:“居士,此室何以空無侍者?”

維摩詰言:“諸佛國土,亦復皆空。”

又問:“以何為空?”

答曰:“以空空。”

又問:“空何用空?”

答曰:“以無分別空故空。”

又問:“空可分別耶?”

答曰:“今別亦空。”

又問:“空當于何求?”

答曰:“當于六十二見[6]中求。”

又問:“六十二見當于何求?”

答曰:“當于諸佛解脫中求。”

又問:“諸佛解脫當于何求?”

答曰:“當于一切眾生心行[7]中求。又仁者所問何無侍者?一切眾魔及諸外道,皆吾侍也。所以者何?眾魔者樂生死,菩薩于生死而不舍。外道者樂諸見,菩薩于諸見而不動。”

文殊師利言:“居士所疾,為何等相?”

維摩詰言:“我病無形不可見。”

又問:“此病身合耶?心合耶?”

答曰:“非身合,身相離故。亦非心合,心如幻故。”

又問:“地大、水大、火大、風大,于此四大,何大之病?”

答曰:“是病非地大,亦不離地大;水火風大,亦復如是。而眾生病從四大起,以其有病,是故我病。”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應云何慰喻[8]有疾菩薩?”

維摩詰言:“說身無常,不說厭離于身;說身有苦,不說樂于涅槃;說身無我,而說教導眾生;說身空寂,不說畢竟寂滅;說悔先罪,而不說入于過去。以己之疾,憫于彼疾,當識宿世無數劫[9]苦,當念饒益一切眾生。憶所修福,念于凈命[10];勿生憂惱,常起精進;當作醫(yī)王,療治眾病。菩薩應如是慰喻有疾菩薩,令其歡喜。”

文殊師利言:“居士,有疾菩薩,云何調伏其心?”

維摩詰言:“有疾菩薩,應作是念:‘今我此病,皆從前世妄想顛倒諸煩惱生,無有實法,誰受病者?’所以者何?四大合故。假名為身,四大無主,身亦無我,又此病起,皆由著我。是故于我不應生著。既知病本,即除我想及眾生想,當起法想,應作是念:但以眾法合成此身,起唯法起,滅唯法滅,又此法者,各不相知,起時不言我起,滅時不言我滅。彼有疾菩薩,為滅法想,當作是念:此法想者,亦是顛倒,顛倒者,即是大患,我應離之。云何為離?離我我所[11]。云何離我我所?謂離二法[12]。云何離二法?謂不念內外諸法,行于平等。云何平等?謂我等涅槃等。所以者何?我及涅槃,此二皆空。以何為空?但以名字故空。如此二法,無決定性,得是平等,無有余病,唯有空病。空病亦空,是有疾菩薩,以無所受而受諸受[13],未具佛法,亦不滅受而取證也。設身有苦,念惡趣眾生,起大悲心,我既調伏,亦當調伏一切眾生,但除其病,而不除法,為斷病本而教導之。何謂病本?謂有攀緣[14],從有攀緣,則為病本。何所攀緣?謂之三界。云何斷攀緣?以無所得,若無所得,則無攀緣。何謂無所得?謂離二見。何謂二見?謂內見外見,是無所得。

“文殊師利!是為有疾菩薩調伏其心,為斷老病死苦,是菩薩菩提。若不如是,己所修治,為無慧利。譬如勝怨,乃可為勇,如是兼除老病死者,菩薩之謂也。彼有疾菩薩,應復作是念:如我此病,非真非有,眾生病亦非真非有。作是觀時,于諸眾生,若起愛見大悲,即應舍離。所以者何?菩薩斷除客塵煩惱[15]而起大悲。愛見悲者,則于生死有疲厭心,若能離此,無有疲厭,在[16]所生,不為愛見之所覆也。所生無縛[17],能為眾生說法解縛。如佛所說,若自有縛,能解彼縛,無有是處。若自無縛,能解彼縛,斯有是處。是故菩薩不應起縛。

“何謂縛?何謂解?貪著禪味,是菩薩縛。以方便生,是菩薩解。又無方便慧縛,有方便慧解。無慧方便縛,有慧方便解。何謂無方便慧縛?謂菩薩以愛見心,莊嚴佛土,成就眾生,于空無相無作法中,而自調伏,是名無方便慧縛。何謂有方便慧解?謂不以愛見心,莊嚴佛土,成就眾生,于空無相無作法中,以自調伏而不疲厭,是名有方便慧解。何謂無慧方便縛?謂菩薩住貪欲、瞋恚、邪見等諸煩惱,而殖眾德本,是名無慧方便縛。何謂有慧方便解?謂離諸貪欲、瞋恚、邪見等諸煩惱,而植眾德本,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有慧方便解。

“文殊師利!彼有疾菩薩,應如是觀諸法,又復觀身無常、苦、空、非我[18],是名為慧。雖身有疾,常在生死,饒益一切,而不厭倦,是名方便。又復觀身,身不離病,病不離身,是病是身,非新非故,是名為慧;設身有疾,而不永滅,是名方便。

“文殊師利!有疾菩薩,應如是調伏其心,不住其中,亦復不住不調伏心。所以者何?若住不調伏心,是愚人法,若住調伏心,是聲聞法,是故菩薩不當住于調伏不調伏心。離此二法,是菩薩行[19]。在于生死不為污行。住于涅槃不永滅度[20],是菩薩行。非凡夫行,非賢圣行,是菩薩行。非垢行,非凈行,是菩薩行。雖過魔行,而現(xiàn)降伏眾魔,是菩薩行。求一切智,無非時求,是菩薩行。雖觀諸法不生,而不入正位,是菩薩行。雖觀十二緣起,而入諸邪見,是菩薩行。雖攝一切眾生,而不愛著,是菩薩行。雖樂遠離,而不依身心盡,是菩薩行。雖行三界,而不壞法性,是菩薩行,雖行于空,而植眾德本,是菩薩行。雖行無相,而度眾生,是菩薩行。雖行無作,而現(xiàn)受身,是菩薩行。雖行無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薩行。雖行六波羅密,而遍知眾生心、心數法[21],是菩薩行。雖行六通[22],而不盡漏[23],是菩薩行。雖行四無量心[24],而不貪著生于梵世,是菩薩行。雖行禪定解脫三昧,而不隨禪生,是菩薩行。雖行四念處[25],不畢竟永離身受心法,是菩薩行。雖行四正勤[26],而不舍身心精進,是菩薩行。雖行四如意足[27],而得自在神通,是菩薩行。雖行五根[28],而分別眾生諸根利鈍,是菩薩行。雖行五力[29],而樂求佛十力[30],是菩薩行。雖行七覺分[31],而分別佛之智慧,是菩薩行。雖行八正道[32],而樂行無量佛道,是菩薩行。雖行止觀[33]助道之法,而不畢竟墮于寂滅,是菩薩行。雖行諸法不生不滅,而以相好莊嚴其身,是菩薩行。雖現(xiàn)聲聞辟支佛威儀,而不舍佛法,是菩薩行。雖隨諸法究竟凈相,而隨所應為現(xiàn)其身,是菩薩行。雖觀諸佛國土永寂如空,而現(xiàn)種種清凈佛土,是菩薩行。雖得佛道轉于法輪、入于涅槃,而不舍于菩薩之道,是菩薩行。”

說是語時,文殊師利所將大眾,其中八千天子,皆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注釋】

[1]文殊師利:菩薩名,又作“文殊”、“曼殊師利”、“妙吉祥”,在佛教中是智慧的象征。[2]實相:萬法實相之義,指稱萬有本體。[3]聲聞:指聽聞佛陀聲教而證悟之出家弟子。[4]從癡有愛:因為無明之癡所以產生了各種欲望。[5]入生死:進入生死輪回之道。[6]六十二見:指在釋迦牟尼時代,佛教以外的六十二種學說。[7]心行:心念。[8]慰喻:慰問,開導。[9]劫:意為極久遠的時節(jié)。古印度傳說世界經歷若干萬年毀滅一次,重新再開始,這樣一個周期叫做一“劫”。[10]凈命:以清凈之心為生命。[11]我:指自身。我所:指身外之物,執(zhí)之而為我所有。我我所:指執(zhí)著于自身及外物。[12]二法:指把一切法分為相對的兩種。[13]諸受:指對外界的接觸、感受,并由此而生惑造業(yè)。[14]攀緣:心動而于外著境取相。[15]客塵煩惱:心執(zhí)著于外境取相而生之煩惱。[16]在在:到處,處處,各個方面。[17]縛:束縛,羈絆。[18]無常、苦、空、非我:原始佛教的“四法印”,即“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一切皆苦,涅槃寂靜(空)。”[19]菩薩行:指菩薩修行度己度人的行為與境界。[20]永滅度:永遠涅槃不入輪回的境界。[21]心、心數法:“心”即心王,“心數法”即心所法。心王是生命現(xiàn)象的主體,心所是相應于心王所起的心理活動和精神現(xiàn)象。[22]六通:指六種神通,分別為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23]盡漏:“漏”即煩惱,盡漏指斷除一切煩惱。[24]四無量心:即慈、悲、喜、舍之心。[25]四念處:又作“四念住”,指集中心念于一處,防止雜念妄想生起以得解脫的四種修行方法,即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26]四正勤:指斷惡生善的四種修行方法,即為斷已生之惡而勤精進、為使未生之惡不生而勤精進、為使未生之善能生而勤精進、為使已生之善增長而勤精進。[27]四如意足:又作“四神足”,即四種禪定:欲如意足、精進如意足、念如意足、思惟如意足。[28]五根:五種感覺器官,即眼、耳、鼻、舌、身。[29]五力:指發(fā)生圣道的五種力,即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30]指佛所具有的十種力。即處非處力、業(yè)力、定力、根力、欲力、性力、至處道力、宿命力、天眼力、漏盡力。[31]七覺分:又稱“七覺支”、“七等覺支”、“七遍覺支”、“七菩提分”等,即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除覺支、舍覺支、定覺支、念覺支。[32]八正道:佛弟子修行的八項內容,即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yè)、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33]止觀:止即禪定,觀即智慧觀想。這是佛教的兩種最基本的修行方法。

【導讀】

《維摩詰經》全稱《維摩詰所說經》,亦名《維摩詰說不思議法門經》、《不可思議解脫經》、《佛說維摩詰經》、《說無垢稱經》等。維摩詰居士實有其人,經文以居士為佛經中的主要人物。他是居住在毗耶離城的一位在家大菩薩,相傳是金粟如來的化身,以居士的身份輔助佛教化眾生。佛教教團的建立依靠居士提供財政保障,居士在佛教僧團中的地位不斷提高。因而本經提出在家修行的果位可能比出家更高。

從結構上來看,《維摩詰經》共三卷十四品,本經可分為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三大部分。第一品序分記述法會之緣起;第二品至第十二品為正宗分,為一經之主體;末二品為流通分,盛贊受持弘傳本經之功德。

其思想主要闡揚大乘,批判小乘,其理論基礎是大乘空宗,提出煩惱即涅槃,入世即出世,提倡在家修行,把佛教大門向全世界敞開。《維摩詰經》的思想最具特色者有二:一是提倡“唯心凈土”,二是提出“不二法門”的思維方式。實際上,“唯心凈土”與“入世”思想之間有著一種內在的必然的聯(lián)系,因為既然“心凈則佛土凈”自然就不必遠離塵世去尋找凈土了。這種思想在中國佛教史上影響巨大,尤其是對那些中國化色彩較濃的佛教宗派,如天臺、華嚴,特別是禪宗,《維摩詰經》的影響更是深刻、直接和顯而易見的。與莊子相比,其精神境界有相通之處,在中國有一定的文化基礎,因而對中國文人影響也很大。另外,《維摩詰經》具有十分深厚的文學色彩,是在中國文學史上影響最大的佛經。

四、《壇經》選讀

【原文】

《壇經》(敦煌本)節(jié)選

法海集記

自序品

弘忍和尚問惠能曰“汝何方人,來此山禮拜吾?汝今向吾邊復求何物?”

惠能答曰:“弟子是嶺南人,新州百姓,今故遠來禮拜和尚。不求余物,唯求作佛。”

大師遂責惠能曰:“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1],若為堪作佛!”

惠能答曰:“人即有南北,佛性即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大師欲更共議,見左右在傍邊,大師更不言,遂發(fā)遣惠能,令隨眾作務。時有一行者遂著惠能于碓坊踏碓[2],八個余月。

五祖忽于一日喚門人盡來。門人集已,五祖曰:“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門人終日供養(yǎng),只求福田[3],不求出離生死苦海。汝等自性迷,福門何可求,汝等總且歸房自看,有智慧者自取本性般若[4]之智,各作一偈[5]呈吾。吾看汝偈,若悟大意者,付汝衣法,稟為六代。火急作!”

門人得處分,卻來各至自房,遞相謂言:“我等不須呈心用意作偈,將呈和尚,神秀上座是教授師[6],秀上座得法后自可依止。請不用作。”諸人息心,盡不敢呈偈。

大師堂前有三間房廊,于此廊下供養(yǎng),欲畫《楞伽變》[7],并畫五祖大師傳授衣法,流行后代為記。畫人盧珍看壁了,明日下手。

上座神秀思惟:“諸人不呈心偈,緣我為教授師。我若不呈心偈,五祖如何得見我心中見解深淺?我將心偈上五祖,呈意即善,求法覓祖不善,卻同凡心奪其圣位。若不呈心,終不得法。”良久思惟:“甚難!甚難”夜至三更,不令人見,遂向南廊下中間壁上題作呈心偈,欲求衣法:“若五祖見偈,言此偈語,若訪覓我,我見和尚,即云是秀作;五祖見偈言不堪,自是我迷,宿業(yè)障[8]重,不合得法。圣意難測,我心自息。”

秀上座三更于南廊下中間壁上秉燭題作偈,人盡不知。偈曰:

“身是菩提樹[9],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神秀上座題此偈畢,卻歸房臥,并無人見。

五祖平旦遂喚盧供奉來南廊下畫《楞伽變》,五祖忽見此偈,讀訖,乃謂供奉曰:“弘忍與供奉錢三十千,深勞遠來,不畫變相也。《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如留此偈,令迷人誦。依此修行,不墮三道。依法修行,有大利益。”

大師遂喚門人盡來,焚香偈前,眾人見已,皆生敬心。

“汝等盡誦此偈者方得見性。依此修行,即不墮落。”門人盡誦,皆生敬心,喚言“善哉”。

五祖遂喚秀上座于堂內,問:“是汝作偈否?若是汝作,應得我法。”

秀上座言:“罪過,實是神秀作。不敢求,但愿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識大意否?”

五祖曰:“汝作此偈,見解只到門前,尚未得入。凡夫依此偈修行,即不墮落。作此見解,若覓無上菩提[10],即不可得。要入得門,見自本性。汝且去,一兩日思惟,更作一偈來呈吾。若入得門,見自本性,當付汝衣法。”

秀上座去數日,作偈不得。

有一童子于碓坊邊過,唱誦此偈。惠能及一聞,知未見性,即識大意。能問童子:“適來誦者是何言偈?”

童子答能曰:“你不知大師言:生死事大,欲傳衣法,令門人等各作一偈,來呈吾看。悟大意即付衣法,稟為六代祖。有一上座名神秀,忽于南廊下書《無相偈》一首,五祖令諸門人盡誦,悟此偈者即見自性,依此修行,即得出離[11]”。

惠能答曰:“我此踏碓八個余月,未至堂前,望上人引惠能至南廊下見此偈禮拜;亦愿誦取,結來生緣,愿生佛地。”

童子引能至南廊下,能即禮拜此偈。為不識字,請一人讀。惠能聞已,即識大意。惠能亦作一偈,又請得一解書人,于西間壁上題著:“呈自本心。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識心見性,即吾大意。”

惠能偈曰: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無臺;佛性常清靜,何處有塵埃?”

又偈曰:

“心是菩提樹,身是明鏡臺;明鏡本清凈,何處染塵埃?”

院內徒眾見能作此偈,盡怪。惠能卻入碓坊。

五祖忽來廊下,見惠能偈,即知識大意。恐眾人知,五祖乃謂眾人曰;“此亦未得了。”

五祖夜至三更,喚惠能堂內說《金剛經》。惠能一聞,言下便悟。其夜受法,人盡不知,便傳頓教及衣,以為六代祖。將衣為信,稟為六代,代相傳法,以心傳心,當令自悟。

五祖言:“惠能,自古傳法,氣如懸絲,若住此間,有人害汝,汝即須速去。”

能得衣法,三更發(fā)去,五祖自送能于九江驛[12],登時便別。五祖處分:“汝去努力!將法向南,三年勿弘此法。難起在后,弘化善誘,迷人若得心開,與悟無別。”辭違[13]已了,便發(fā)向南。

【注釋】

[1]獦獠:隋唐時期對嶺南未開化民族的侮稱。[2]碓坊:磨坊。踏碓:舂米。[3]福田:佛教謂人行善就像種田一樣會有收獲,能得到福慧之報。[4]般若:梵文音譯,意為智慧。[5]偈:梵文音譯,意為頌詞。四句為一偈的有韻文辭,是佛經中的唱誦之詞。[6]神秀(606-706):俗姓李,開封尉氏人。五祖弘忍的弟子,禪宗北宗的創(chuàng)立者,受唐王朝的特殊禮遇,名望很大。上座:僧職名稱,在寺中的地位僅次于住持。教授師:軌范師,專給弟子們們教授行、住、坐、臥等方面行為儀則之人。[7]《楞伽變》:《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的變相畫。變相:佛教中用來描繪佛經故事的一種繪畫形式。[8]宿業(yè)障:佛教指前世遺留下來的妨礙修行的罪惡因緣。[9]菩提樹:相傳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因而佛教徒視其為圣樹。[10]無上菩提:至高無上的覺悟。[11]出離:佛教中指不再執(zhí)著于過去執(zhí)著的事物。[12]九江驛:地名,即今江西九江。[13]辭違:告別。

【導讀】

《壇經》亦稱《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是中國佛教撰述中唯一一部尊稱為“經”的著作。

目前,《壇經》一般被公認為是惠能說法、法海集記,這是《壇經》本身所表明的。20世紀初,在敦煌文獻中發(fā)現(xiàn)了惠能的《壇經》及其弟子神會的語錄,《壇經》研究有新的發(fā)展。近些年來,中國大多數學者都認為《壇經》的基本內容代表了惠能的思想,同時其中也有后人增益的成分。

《六組壇經》記載惠能一生得到禪法傳播禪宗的事跡和啟迪眾弟子的言論,內容豐富,文字簡潔通俗,是研究禪宗思想淵源的重要依據。由于此書輾轉傳抄,因而版本比較多,體例不盡相同,內容詳略也不同。其中,流通較廣的金陵刻經處本,其品目為自序、般若、決疑、定慧、妙行、懺悔、機緣、頓漸、護法、付囑等十品。故事情節(jié)曲折離奇,采用先抑后揚的手法,在充滿智慧的禪堂上,一字不識的惠能卻超過了高僧神秀,同時還設計許多玄機,展現(xiàn)了傳法和奪法的緊張過程。

其中心思想是“見性成佛”,即所謂“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性,指眾生本具之成佛可能性。即“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和“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這一思想與《涅槃經》“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的說法是一致的。他教導弟子修禪的實踐方法是“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還主張“頓悟”,認為“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萬法盡在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壇經》的思想對禪宗的發(fā)展起重要作用。

雕塑 信息流廣告 競價托管 招生通 周易 易經 代理招生 二手車 劇本網 網絡推廣 自學教程 招生代理 旅游攻略 非物質文化遺產 河北信息網 石家莊人才網 買車咨詢 河北人才網 精雕圖 戲曲下載 河北生活網 好書推薦 工作計劃 游戲攻略 心理測試 石家莊網絡推廣 石家莊招聘 石家莊網絡營銷 培訓網 好做題 游戲攻略 考研真題 代理招生 心理咨詢 游戲攻略 興趣愛好 網絡知識 品牌營銷 商標交易 游戲攻略 短視頻代運營 張家口人才網 秦皇島人才網 PS修圖 寶寶起名 零基礎學習電腦 電商設計 職業(yè)培訓 免費發(fā)布信息 服裝服飾 律師咨詢 搜救犬 Chat GPT中文版 語料庫 范文網 工作總結 二手車估價 短視頻剪輯 情侶網名 愛采購代運營 保定招聘 情感文案 吊車 古詩詞 邯鄲人才網 鐵皮房 衡水人才網 石家莊點痣 微信運營 養(yǎng)花 名酒回收 石家莊代理記賬 女士發(fā)型 搜搜作文 石家莊人才網 銅雕 關鍵詞優(yōu)化 圍棋 chatGPT 讀后感 玄機派 企業(yè)服務 法律咨詢 chatGPT國內版 chatGPT官網 勵志名言 兒童文學 河北代理記賬公司 狗狗百科 教育培訓 游戲推薦 抖音代運營 朋友圈文案 男士發(fā)型 培訓招生 文玩 大可如意 保定人才網 滄州人才網 黃金回收 承德人才網 石家莊人才網 模型機 高度酒 沐盛有禮 公司注冊 十畝地 造紙術 唐山人才網 沐盛傳媒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战孕妇12p| 国产自产视频在线观看香蕉| 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三寸蜜桃 | 久久精品中文闷骚内射| 欧美精品videosbestsexhd4k| 可知子与野鸟君日文| 麻豆工作室传媒|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99国产欧美久久久精品| 少妇激情av一区二区| 久久久成人影院| 模特冰漪丰硕之美1| 亚洲第一成年免费网站| 精品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 国产免费131美女视频| 欧美成人三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资源在线免费观看| igao视频网站| 少妇BBW搡BBBB搡BBBB|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日本阿v视频在线观看| 乱人伦人妻中文字幕在线入口 | 精品亚洲456在线播放| 国产肝交视频在线观看| 99热成人精品国产免国语的| 婷婷五月综合缴情在线视频|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96| 日本一道在线观看| 久久图库99图库| 最新国产乱人伦偷精品免费网站| 亚洲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 | 91麻豆国产自产| 大伊香蕉在线精品不卡视频| kink系列视频在线播放| 好男人www视频| 一级做a爱片就在线看| 成人一级黄色毛片| 中文字幕人妻三级中文无码视频| 无码丰满少妇2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