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可以演奏的詩體——樂府詩》賞析
可以演奏的詩體——樂府詩
【點睛之筆】
樂府詩有廣義和狹義兩種解釋:狹義指漢代以后入樂的詩,包括文人創作的和采自民間的;廣義的包括詞曲和沒有入樂而沿用的樂府舊題、或摹仿樂府詩體裁的作品。
【經典解讀】
兩漢時期的樂府是漢武帝劉徹設立的音樂機關,任務是將文人歌功頌德的詩制成曲譜并制作,演奏新的歌舞,以備朝廷舉行祭祀、召開宴會或舉行其他儀式時演奏。
樂府還收集民間的歌辭入樂,以供統治階級“觀風俗”。《漢書·藝文志》記載:“自孝武帝立樂府而采歌謠,于是有趙、代之謳,秦、楚之風,皆感于哀樂,緣事而發,亦可以觀風俗,知薄厚云。”漢武帝采集的民間歌辭,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表現了勞動人民的真實生活和思想感情,并且語言生動形象,質樸精練,采用了多種多樣的表現手法,敘事和抒情相互結合,藝術成就很高,統治者可以從中了解到當時的民生,民情。除為考察民情外,收集民間歌辭也是為了豐富樂府的樂章,以供統治階級的娛樂。
到了魏晉時,樂府由機關的名稱變為一種帶有音樂性的詩體的名稱,即“樂府詩”,簡稱“樂府”。唐代時指批判現實的諷刺詩。宋元以后也稱詞、曲為樂府。漢樂府民歌繼承了《詩經》的現實主義傳統,它曾大放異彩,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成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