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伏(fú)》姓起源
114 伏(fú)
114 伏(fú)
【尋根溯源】
上古時有伏羲氏被尊位為三皇之首,號稱“人祖”。他的后代,有的便以伏為姓。“伏”與“宓”通,春秋時孔子有弟子宓子賤,其后人也以伏為姓。
【變遷分布】
伏氏在唐宋之前以治經史而著稱,其名門分布在今山東諸城、濟南、安丘等地,在太原郡(今山西太原)形成望族,在河北也有分布。當今在湖南有較多分布。
【名人薈萃】
伏勝:西漢學者,因傳承《尚書》而著稱。漢朝時濟南人。為伏羲的后裔,文帝時求能治《尚書》者,伏生當時九十余歲,老不能行,文帝便遣太常事史掌故晁錯前往求教,得29篇即是今之傳世的《尚書》。撰有《尚書大傳》。成為文學派的開山祖師。
伏湛:東漢大臣。瑯琊東武人(山東諸城)。東漢光武帝宰相,后封不其侯,世襲。光武帝時以名儒舊臣被征拜為尚書,典定舊制。時大司徒鄧禹西征關中,光武帝以其才任宰相而拜他為司直,行大司徒事,常留鎮守,總攝群司。建武三年(27)拜相,任大司徒,封陽都侯。任相秉節持重,頗有風范。建武五年以不能奏大臣過失而被免相。后改封不其侯遷歸原籍。建武十三年復被起用,未及就職而病卒。
伏曼容:南朝宋、齊大臣。平昌安丘(今山東省安丘縣西南)人。初以講學為業。任宋官到輔國長史,南海(今廣東省廣州市)太守。仕齊官到武昌太守、中散大夫、臨海太守等。一生治學,尤善《老子》、《周易》。撰《喪服儀》、《周易集解》、《毛詩集解》等。父伏胤西晉司馬都護,宋司空主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