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紀傳體史書的鼻祖——《史記》》賞析
紀傳體史書的鼻祖——《史記》
【點睛之筆】
《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由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編撰。
【經(jīng)典解讀】
《史記》原名《太方正祥隸簡體字體不存在!史公書》,作者是我國西漢時期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遷(約前145~前90)。《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一般稱為《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稱《太史公》。《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開始,《史記》由“史書”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名。
司馬遷從元封三年(前108)被封為太史令后開始閱讀、整理史料,準備寫作,到太始四年(前91)基本完成全部寫作計劃,共經(jīng)過十六年。《史記》記載了中國三千多年的歷史,記事從傳說中的黃帝至漢武帝時期,共三千年左右。全書共130篇,共52萬余字,分為十二本紀、八書、十表、三十世家、七十列傳五大部分。其中“本紀”12篇,是以各代帝王為中心,記述每一朝代的興衰和重要政治事件;“表”10篇,有“世表”、“年表”、“月表”,作者用表格的形式,標明錯綜復雜的史實;“書”8篇,敘述和記載了政治、經(jīng)濟、天文、地理等方面的制度的源流和變化;“世家”30篇,記述諸侯事跡及其世系;“列傳”70篇,大多數(shù)寫的是人物傳記,有單傳,也有二人的合傳,還有記載了貴族、將相、官吏、策士、政治等各階層人物活動的類傳。
《史記》既是歷史的“實錄”,也是文學名著。它的藝術性首先表現(xiàn)在運用真實的歷史材料成功地塑造出眾多的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塑造的人物栩栩如生、生動形象。《史記》的敘事簡明生動,尤其是富有戲劇性的場景描寫,更增加了作品的吸引力。
《史記》對后世史學和文學的發(fā)展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其首創(chuàng)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后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同時,《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yōu)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魯迅稱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