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化國學經典解讀
孝
百善孝為先,孝為仁之根本。中華文明之所以成為世界四大文明、六種古文明形態中唯一傳承至今而沒有中斷的文明,中華民族之所以代代相傳、生生不息五千年,就是因為這種親親尊尊的孝文化——世世代代父慈子孝、尊老愛幼、長幼有序,以及由這種孝文化而形成的血緣宗法制度,就是因為有我們整個民族的共有的精神信仰。『孝』是中華民族的美德,也是我們的信仰。行孝、盡孝是做人的最基本的責任和道義,是天之經地之義也。兒孫繞膝、子孫滿堂、家庭和睦是人生的福氣,由家庭而國家、由國家而天下,如果家庭父慈子孝、禮敬有序,那么推而廣之,就能社會和諧,國泰民安。孝之義大矣哉!
25
【解讀】
孔子用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來說明孝的重大意義。人秉承天地之氣而生長,人也效法天地而存在,孝就像天經地義一樣,永遠地施行流傳。孝就是天經地義之事,孝就是民眾的行為常德,孝貫通了天地人三才。
人們應該去效法天與地的經常法則,效法天的常明來常行孝道,效法地的常利來行義,以此來順化天下。因此那些教化不必有待于嚴肅說教,而自成道理;那些政治不必有待于嚴酷管理,而自行被治理。
【原文】
子曰:“夫孝,天之經①也,地之義②也,民之行③也。”
——出自《孝經·三才》
【注釋】
①經:常規,原則,借指永恒不變的規律。
②義:正理,準則。
③行:品行,行為。
【譯文】
孔子說:“孝,就像上天的規范,大地的準則,是人的最根本的品行。”
26
【解讀】
此章,孔子先批評了當時世俗中對“孝”的誤解,然后再指明“孝”的核心是“敬”。只有飲食的奉養,而沒有尊敬的“孝”,與對待犬馬無異;要在奉養好長輩的基礎上,還要尊敬長輩,才能算得上是“孝”。
本章中,子游問孝,孔子也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是以“不敬,何以別乎”來反問子游,啟發子游反思世俗,反思自己,得出只有在奉養好長輩的基礎上,還要尊敬長輩,才能算得上是“孝”的結論。
【原文】
子游①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②。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③,何以別乎。”
——出自《論語·為政》
【注釋】
①子游:孔子弟子,姓言,名偃,字子游。
②養:贍養、供養。
③敬:尊敬。
【譯文】
子游問怎么做才是盡孝。孔子說:“現在人們認為的孝,就是能贍養父母。(其實)連狗馬等牲畜都能得到飼養,假如僅是供養父母而無敬心,這樣供養父母與飼養牲口又有什么區別呢?”
27
【解讀】
“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燦爛文化的優良傳統。尊老愛幼不僅僅限于贍養孝敬自己的父母、撫養愛護自己的子女,更是要求人們用一顆博愛的心去善待普天之下所有的老人和孩子。猶如孔子所謂的大同世界,“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讓社會上的老人都能頤養天年、安享晚年,讓年富力強的壯年人發揮自己的作用,貢獻力量,讓孩童能夠快樂健康地成長,讓孤寡、殘疾之人有所供養,這不正是我們和諧社會的源泉嗎?
【原文】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①,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②。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注釋】
①第一個“老”,動詞,孝敬、尊敬之意。第二、三個“老”,名詞,老人、長輩之意。
②第一個“幼”,動詞,撫養、愛護之意。第二、三個“幼”,名詞,子女、小輩之意。
【譯文】
孝敬自己的長輩,推廣開去也孝敬別人的長輩;愛護自己的子女,推廣開也去愛護別人的子女。
28
【解讀】
此詩描寫的是慈母縫衣的普通場景,表現的卻是詩人內心深沉的情感。開頭兩句從人到物,突出了兩件最普通的東西,寫出了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緊接兩句寫出人的動作和意態,把筆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時此刻,母親一針一線,針針線線都是這樣的細密,是怕兒子遲遲難歸,故而要把衣衫縫制得更為結實一點兒吧。其實,母親的內心何嘗不是期盼兒子早些平安歸來呢!慈母的一片深篤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細微的地方流露出來。樸素自然,親切感人。這里既沒有言語,也沒有眼淚,然而一片愛的純情從這普通常見的場景中充溢而出,撥動著每一個讀者的心弦,催人淚下,喚起普天下兒女們深摯的憶念。
最后兩句,以當事者的直覺,翻出進一層的深意:“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詩人出以反問,意味尤為深長。這兩句是前四句的升華,通俗形象的比興,加以懸絕的對比,寄托了赤子熾烈的情意:對于春天陽光般厚博的母愛,小小的萱草花表達的孝心怎么報答得了呢。
【原文】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①遲遲歸。誰言寸草心②,報得三春暉③!
——出自唐·孟郊《游子吟》
【注釋】
①意恐:擔心。
②寸草:萱草。萱草(花)是我國傳統的母親花,相對于西方的康乃馨。寸草心:以萱草(花)來表達子女的孝心。
③三春暉:指慈母之恩。三春:春季的三個月。舊稱農歷正月為孟春,二月為仲春,三月為季春;暉,陽光;形容母愛如春天溫暖、和煦的陽光照耀著我們。
【譯文】
慈祥的母親手里把著針線,為即將遠游的孩子趕制新衣。臨行時她忙著縫兒子遠征的衣服,又擔心孩子此去難得回歸。誰能說像萱草的那點孝心,可報答春暉般慈母恩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