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的人物小記與主要思想
王守仁
志不可立無可成之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飄蕩奔逸,何所底乎?
——王守仁
簡介
王守仁(公元1472~1529年),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常講學于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28歲時進士及第后,步入仕途,雖宦海沉浮,但不廢講學,是明代理學中最有影響的思想家。他一生的語錄、書札及其他論學詩文,被后人收集編為《王文成公全書》(現名為《王陽明全集》)41卷流傳于世。
人物小記
王守仁在一次與弟子徐愛的對話中,首次表述了“心即理”的命題:
徐愛說:“至善只求諸心,恐于天下事理不能盡?!?/p>
先生說:“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徐愛說:“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間有許多道理在,恐亦不可不察?!?/p>
先生嘆:“此說之弊久矣,豈一語所能悟!今姑就所問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個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個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個信與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無私欲之弊,即是天理,不需外面添一份。以此純乎天理之心,發之事父便是孝,發之事君便是忠,發之交友治民便是信與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p>
主要思想
王守仁在論及他的“知行合一”說時曾反復說道:“知行本體,原來如此?!蓖跏厝嗜绱藦娬{“知行本體”、“知行之體”、“知行體段”,其所謂的“知行本體”含有兩義:一種“知行本體”指知與行互相聯系、互相包含、不可分割而合一的,另一種“知行本體”指良知良能亦即“心即理”之心或“心之本體”。二者比較,后者為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