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力而為,竭心盡力,不留遺憾
量力而為,竭心盡力,不留遺憾
季先生語錄:
面對人生,要努力提升生命的質量,凡事量力而為,既不能輕言放棄,也不能過分執著。
季先生在《老年十忌》一文中談到第四忌“不服老”的時候,給我們講述了他的一段親身經歷。那一年,季先生84歲。縱然已經高齡,但是他仍然堅持每天去圖書館看書、寫作。這天,季先生照例四點半起床去寫作,等到他覺得肚子餓了要回去吃飯的時候,他發現,門不知被誰從外面鎖上了。無奈,季先生回頭看到一扇可以打開的玻璃窗,他不假思索地打開了,并且跳了下去。而這窗臺有一米八高。當時季先生并沒有覺得害怕,等到事情過去之后他回想起來,覺得后怕不已。而朋友們聽說了這件事,也為季先生捏了一把汗。
用季先生的話來說,這是不服老的表現,也是自不量力的表現。從中,我們不難知道,季先生想要告訴人們的是,凡事要量力而為,不要逞能。逞能可能就會吃虧,而量力而為,并且竭心盡力,那么就可能把事情辦好,不留遺憾。
人生中,若是不能量力而為,不知天高地厚,自不量力,輕則可能會鬧出“螳臂當車”的笑話;重則可能會為此而付出沉重的代價。而就算能夠量力而為,卻始終做不到竭心盡力,也難以把事情辦好。因此,人生旅途中,我們要做一個量力而為,并且竭心盡力的人,這樣才能少留遺憾,甚至不留遺憾。
有一位牧師帶著孩子們禱告完之后,微笑著向大家承諾道:親愛的孩子們,你們誰要是能背出《圣經·馬太福音》中第五章到第七章的全部內容,我就邀請他去西雅圖的“太空針”高塔餐廳參加聚餐會。
孩子們聽完之后,又高興又難過。高興的是,參加這樣的聚餐會是每個孩子夢寐以求的事;難過的是,《圣經·馬太福音》中第五章到第七章的內容有幾萬字,并且很拗口,能順暢地讀出來,就已經很不錯了,何況是背出來。
因此,大家都放棄了。但是,幾天后,一個十一歲的小男孩站在牧師面前,開始背起了《圣經·馬太福音》中第五章到第七章的內容,并且越背越有感情,幾乎能與聲情并茂的朗讀媲美。最后,小男孩成功地背完了所有的內容,一字不漏,一字不差。
后來,其他的孩子們問他怎么背出來的,這個小男孩說:“我只是量力而為,并且竭心盡力罷了。”
這個小男孩就是比爾·蓋茨。如牧師所承諾的,最后他帶著蓋茨去參加了聚餐會。
若是蓋茨不量力而為,那他可能不但背不出牧師要求背的內容,還可能會讓自己在背誦的過程中陷入尷尬的境地。而若是蓋茨能量力而為,卻又不能竭心盡力的話,那他也不可能成功地背出那幾萬字的內容。所以說,要成功地做好某件事,需要量力而為,也需要竭心盡力。
一年冬天,獵人帶著獵狗去山上打獵。走著走著,獵人發現了一只兔子,他瞄準兔子一槍打過去,正好擊中兔子的一只后腿。這時候,獵人叫獵狗去追受傷的兔子。
獵狗飛快地跑向兔子。可是,追著追著,兔子反而離自己越來越遠了,最后消失不見了。獵狗只好悻悻地回到主人的身邊。看到獵狗空手而歸,獵人大聲罵道:“你怎么這么沒用?連只受傷的兔子都追不到!”
獵狗很委屈地回答說:“我已經盡力而為了。”
兔子回到家后,鄰居們看到它都很吃驚,連忙問它怎么脫險的。兔子說:“我竭心盡力地往前跑啊!獵狗可以盡力而為,追不上我最多挨一頓罵。但是倘若我也只是盡力而為,就會成為它口中的獵物了。”
從這則小故事中,我們知道,辦事要竭心盡力,才能成功,否則將可能前功盡棄,最后如“竹籃打水一場空”。這樣一來,自然會給自己的人生留下眾多的遺憾。
綜上可知,人生在世,要正視缺憾,也要彌補缺憾、減少缺憾。因此,為人處世的過程中,我們應當如季先生所建議的那樣,做一個量力而為的人,讓自己的生命有質量;與此同時,我們還應當看到,要減少遺憾,不留遺憾,盡心盡力可能還不夠,還得竭心盡力。總而言之,人生中,要量力而為,竭心盡力,不留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