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宓(mì)》姓起源
231 宓(mì)
231 宓(mì)
【尋根溯源】
宓姓源流純正,來源單一,源自上古的伏(宓)羲氏,與伏姓的源流是一樣的,在古代,因宓(fú古音伏,今多讀mì音蜜)字和伏字通用,伏姓也叫宓姓,其后子孫稱宓姓。伏羲,古代的時候作宓羲,又作庖羲,包犧、伏戲,亦稱犧皇、皇羲、太昊,史記中稱伏棲。他的后代有宓(伏)和包兩個姓。所以說伏姓和宓姓實際上是一個姓。如漢代人伏生,也叫做宓生。
【變遷分布】
宓姓是古老和罕見的姓氏。早期,活動在河南、山東,并在平昌郡(今山東安丘一帶)形成宓氏望族。如今,在浙江、湖北、山東、北京等地偶有所見。
【名人薈萃】
宓妃:上古時期伏羲的女兒,溺死于洛水,相傳為洛水之神。
宓不齊:春秋時期魯國單父侯,也稱為宓(Fú音伏)子賤,有些古書也稱伏子賤、伏不齊,是孔子的學生。曾經擔任過單父宰,當時他鳴琴而不下堂治,但是一樣把單父治理得很好。孔子很喜歡聽音樂,覺得音樂能調和人心,使國君和百姓和睦共處。而宓不齊正是個彈琴的好手,據說他當官時,彈琴來感化人們,使天下太平。所以孔子非常喜歡這個學生,稱他為君子,說:“宓不齊雄才大略,能夠輔佐霸主?!焙髞礤挡积R被朝廷追封為單平侯。
宓宏謨:清朝官員,根據《重修臺灣省通志》記載,他于1755年上任臺灣府經歷,隸屬于臺灣道臺灣府,為臺灣清治時期的地方官員,官職品等則為正七品以下,該官職主要從事臺灣府府內典簿奏章的收發與校注,也分掌章奏文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