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張又新的人品、水品與佚詩
《詩人張又新的人品、水品與佚詩》
幾年前因項目開題受邀到溫州,承認識多年的溫州大學圖書館館長張靖龍教授約請作講座,講座設立名稱為羅山講堂,講的內容已經記不清了,但這一講堂的名字則一直縈繞在心頭。羅山,溫州,我猛想起唐代詩人張又新在溫州作過一首詩《大羅山》:“越王曾保此山巔,楊仆樓船幾控弦。猶有舊時懸冰在,鮫綃千尺玉潺湲。”是他在溫州所作組詩中的一首。隨后詢問,知溫州大學新校區所在地,即古之大羅山一帶。
張又新祖籍深州陸澤,其地在今河北石家莊附近。他出生在一個著名文學世家。曾祖張 ,字文成,曾四次登制策甲科,四次參銓選高中,名士員半千贊他“猶青銅錢,萬選萬中”,時號“青錢學士”。他存世三種著作,《龍筋鳳髓判》四卷是試銓判者參考著作,類似今之公務員考試指南;傳奇文《游仙窟》則寫自己西行河源時的一夜風流故事,格調俗艷,風靡日本 ;另《朝野僉載》,原書二十卷,專記武后至玄宗時期的官場丑行,言辭激烈,可見作者之反體制傾向。但到又新父親張薦及其弟張著兄弟,已經回歸主流。張薦也曾寫志怪小說,從事幕府,培養資歷,曾三度出使回紇、吐蕃,官至工部侍郎,已達顯宦。張又新藉父親之馀蔭,本人才分又好,初為京兆府解送試禮部,為解頭。憲宗元和九年(814),進士及第,為狀頭。三年后舉博學宏詞科,為敕頭,時號“張三頭”,是難得的人才。進入官場后,很快就為有爭議的名臣李逢吉賞識,先后任左右補闕。李逢吉為相秉政時期,他與李續之、劉棲楚等結為朋黨,有“八關十六子”之稱,史書說他兇險敢言,為李逢吉排擠朝士之不附者,先構陷賈餗,使其出為常州刺史,又誣陷李紳,使其貶端州司馬。對張又新的這段經歷,如果全部相信兩《唐書》的記載,則張又新自屬無恥小人,但如果從不同立場觀察,唐人經常因為家族、科舉、同事、師友等原因形成政治派別。李逢吉這派顯然被主流的清流人士所鄙視和譴責,但若轉換立場,則可看到令狐楚《題斷金集》(《全唐詩》題作《李相薨后題斷金集》)“一覽《斷金集》,載悲埋玉人。牙弦千古絕,珠淚萬行新”有知己難遇之感。李逢吉撰《劉棲楚墓志》述其抗爭之不顧生死:“公為左拾遺,嘗言事,未即用。后朝紫宸,進諫懇直,因頓伏文石之上,奮身連擊,自誓以死。”而最近的史料則證明,策劃甘露事變的李訓正出李逢吉門下,在事變失敗后,張又新也坐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