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產的人物小記與主要思想
子產
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
——子產
簡介
子產(?~前522年),姬姓,國氏,名僑,字子產、子美,謚成,又被稱為公孫僑、公孫成子、東里子產、國子、國僑、鄭僑,是春秋末期鄭國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與孔子處于同一時代,是孔子最尊敬的人之一。子產于鄭簡公時(前554年)被立為卿,公元前543年到522年執掌鄭國國政。子產執政期間,改革內政,慎修外交,捍衛鄭國利益,極受鄭國百姓愛戴,后世對其評價甚高,將他視為中國歷史上宰相的典范。
人物小記
當時鄭國弱小,處在晉楚兩個大國的雙重脅迫之下,形勢嚴峻。子產出任相國之后,大刀闊斧地采取了一系列富民強國的改革措施,把鄭國治理得“門不夜關,道不拾遺”,社會秩序井然,安定興盛。
那時老百姓沒有參政議政的權利,有意見也無法上達。當時鄭國各地有鄉校,鄉校既是學校,又是人們閑暇時休息聚會的公共場所。老百姓聚到鄉間學校聊天,喜歡七嘴八舌地議論國家大事,這樣一來,各地鄉校就自然成為了一個自由議政、暢所欲言的公共空間。有個叫然明的官員聽到鄉校里的批評意見,很是惱怒,于是他想取締鄉校,堵住人的嘴,便對子產說:“把鄉校封閉或是毀掉,怎么樣?”
子產回答說:“為什么要毀掉呢?老百姓早晚到那里逛逛,議論一下朝廷施政的好壞,這是他們關心國家啊。他們稱贊的事情,我就實行;他們惱火的事情,我就改正。他們實際上是我的老師,怎么能毀掉呢?我聽說,真心鐘愛自己的人民,就可以減少怨恨,沒聽說靠強硬手段可以防止怨恨的。毀掉鄉校,當然能把批評的聲音堵住,可是你想過沒有,民怨像大河一樣,修筑堤壩可以阻擋一陣,一旦決口,不知要傷害多少人,那時候搶救也來不及了。不如開出一些小渠道,因勢利導,把聽到的意見當做良藥。”
主要思想
子產在鄭國以法治代替禮治,實行富國強兵的政策。他的法治思想主要表現為實行“作封洫”、“作丘賦”、“鑄刑書”等一系列的重大改革。
“作封洫”,主要就是丈量土地,劃分疆界,編制田畝,溝通渠道,承認田地私有,并對私田一律課稅。
“作丘賦”是在田制改革之后,按照田畝征糧稅、服兵役,以充實國庫,擴大軍備,強化中央集權,削弱大貴族的力量。
“鑄刑書”,就是把改革的制度,用法律條文肯定下來,并鑄在金屬上,公布于眾,只能遵守,不可更改。
在用人方面,子產曾提出許多進步的主張,采取一些得力措施。他反對用人唯親,主張“擇能而使”;他認為“專欲難成,犯眾興禍”,主張“不毀鄉校”。在哲學方面,子產把“禮”看作天地變化的自然規律,人事是按照這種規律行事的。所謂“天地之經緯”就是天地之理,自然界本身固有的秩序,他反對“天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