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行醫被稱為“懸壺”的由來》賞析
行醫被稱為“懸壺”的由來
【點睛之筆】
“懸壺”中的“壺”,不是酒壺,而是葫蘆的一個別稱。在古代,醫者以懸掛葫蘆這一形象來代指自己的行業。
【經典解讀】
古代的游方郎中四處云游行醫,身上總要背著個葫蘆,將其作為行醫的招牌。那么,為何行醫要背葫蘆呢?有這樣一個典故。
傳說,河南汝南有一個賣藥的老翁,他的屋頂上懸掛著一個葫蘆,所以人稱“壺公”。老翁賣藥不許還價,并聲稱病人服用了他的藥后,不管什么病都能痊愈。壺公在賣藥時總要囑咐買藥的人,說服了藥之后會出現什么情況、哪一天病會好,等等,他說的話每一次都能應驗。壺公賣藥每天都能掙到好多錢,但是他卻把錢施舍給街上的饑民和貧苦百姓,自己僅留下三五十個錢。在太陽落山之后,他便跳進懸掛在屋頂上的葫蘆里。這個秘密被一個叫費長房的人看見了,他看出壺公不是凡人,于是全心侍奉壺公,壺公看出他的心地虔誠,便向費長房傳授了醫術。費長房為紀念壺公,從此便懸壺行醫,成為了當時的名醫。
自此以后,行醫之人紛紛模仿,都用葫蘆當招牌,以示醫術高超。因此中醫除了有岐黃、青囊、杏林等名字之外,還有另一個名字——“懸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