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曾(zēng)》姓起源
385 曾(zēng)
385 曾(zēng)
【尋根溯源】
曾姓主要有兩種來源。一是源自姒姓。夏代時,炊器甑的發明者是姒姓部族的一支,夏王少康時封其少子曲烈于鄫,建立鄫國。繒、鄫、曾古時通用。鄫子國以后又多次遷移,于春秋時被莒國所滅,其國人以鄫為氏,后來又把“鄫”字去邑旁為曾,稱曾姓。二是源自姬姓。西周初,周穆王在姒姓曾國舊地的河南方城設立姬姓曾國,以后在楚國的壓迫下多次遷移,戰國時遷居隨國舊地(今湖北隨州),后被楚所滅。
【變遷分布】
早期在河南、山東、湖北等地活動。漢唐之間,已經向江浙、兩湖、晉陜等地擴展,在山東、甘肅、江西等地形成曾氏名門大族,并以魯郡(今山東曲阜)、天水郡(今甘肅通渭)、廬陵郡(今屬江西)為郡望。宋朝時期,重點分布在河南、陜西、江西、福建、安徽以及廣東等地。明朝時期,江西、廣東的曾氏人群最為密集,湖北、湖南、福建也有較多分布。當今分布重點仍是在長江以南,以四川、湖南、廣東、江西最為密集。
【名人薈萃】
曾參:春秋末期魯國南武城(山東濟寧嘉祥縣)人。他是孔子的弟子,以孝著稱。著述《大學》、《孝經》等,后世儒家尊他為“宗圣”。
曾公亮:北宋名相。其人以熟悉法令典故著稱,曾主編過《武經總要》。
曾鞏: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為“南豐七曾”(曾鞏、曾肇、曾布、曾紆、曾纮、曾協、曾敦)之一。在學術思想和文學事業上貢獻卓越。嘉祐進士,嘗奉詔編校史官書籍,官至中書舍人,曾為王安石所推許。
曾幾:南宋詩人。歷任江西、浙西提刑、秘書少監、禮部侍郎。曾幾學識淵博,勤于政事。其詩學江西派,風格清雋。陸游曾從他學詩。
曾國藩:清代重臣,清末洋務派和湘軍首領。清代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謚曰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