扈建青《《人生》化解“高加林們”面臨偏見的探索》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知識青年群體逐漸擴大,深入農村。知識的“清高”和“鄉巴佬”的自卑,讓處在轉型過渡時期的農村知識青年具有了一種獨特的矛盾心理,他們的偏見問題顯得更加敏感。從《人生》這一文本角度講,偏見問題跟隨著高加林從農村教師返回田地、從田地走向縣城,最終被迫再次回鄉的腳步,遍布他坎坷的工作歷程,糾纏在對劉巧珍、黃亞萍、父母等人的復雜情感之中。
一方面,作為政治層面上的農村人,高加林是偏見的受事者。雖然去縣城接受了高等教育,但是他始終是高家村的子孫,他的祖輩和家在高家村,更重要的是他的戶口深深地烙著“高家村”的印記。
另一方面,作為知識分子,高加林又是偏見的施事者。在人們的眼里,知識分子高人一等,這一身份讓高加林有了一般人們所說的知識分子的“清高”,致使他把城里人眼光帶到鄉下,開始了對“無文化”者的偏見。
一、高加林弱化偏見嘗試的失敗
由于自身身份的多重性和復雜性,高加林遭受事業坎坷、愛情糾葛的雙重打壓,沖擊著現有的價值觀,不斷深化他內心的矛盾。為了減輕內部和外部的壓力,高加林嘗試不同的方法進行調和,進而弱化偏見問題的嚴重性。
(一)精神勝利法
“鄉巴佬”的身份一直是高加林的累贅,所以,高加林十幾年來苦讀詩書,只為有朝一日考上大學,受人敬仰的同時掙脫農村戶口的枷鎖。高中時期,他曾虛張聲勢地在筆記本寫上“中東問題”、“歐洲共同體國家互相政治經濟關系研究”、“中美蘇三角關系中美國的因素”等等胡思亂想的“研究”題目。但他做的只不過是剪貼一點報刊資料而已,真正的目的是運用他看似高于他人的知識儲備和遠大理想,偽裝出強大的“氣派”,震懾同學們,以此提升自己的地位,遮蓋“鄉巴佬”的自卑。可是,他高考失利了。
高加林有所不甘,隨后又進行了第二次嘗試。作為一般的民辦教師,他沒有安于現狀,而是繼續學習,苦鉆苦熬,希望幾年之后通過考試轉為正式的國家教師,從而實現以知識的富足掩埋農村身份的弱小的目標。但中途卻被高三星以不正當的理由頂替了下來,理想再一次夭折。
第三次的知識補給,高加林已經沒有了高昂的激情。縣城的賣饃經歷讓他備受煎熬,坐立不安,他近乎是逃向圖書館,希望尋求一個避難的場所,在知識中找回一些自己的存在感,或是說找回生活的信心和勇氣。“當他好多天以后重新進入報紙的世界,立刻就把所有的一切都忘了個一干二凈 ”,貪婪地暢游于書海。然而,當他再次推開圖書館的大門,他走進的還是需要為油鹽醬醋茶而忙碌的“鄉巴佬”的生活。
(二)融入農村的嘗試
被辭退了民辦教師的事實不可挽回,尤其是趕集后,加林自卑而清楚地意識到以“鄉巴佬”的身份已經難以進城,此刻如果他要獲得一種精神的解脫,就要向一般的農民看齊,“無論從衣著上和心理上都是需要‘化妝’”。
之后,和巧珍的戀愛讓他更認清自己今后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不再反抗,順利地和鄉親們學說粗話,吃旱煙,該洗就洗,該換就換,撇下了知識青年的架子。可是,他的精神上畢竟早已脫離了農村。每當看到騎自行車的縣上和公社的干部們,頓時會有一股苦澀翻上心頭。而后來,村里人對他和巧珍戀愛的曲解、衛生革命的失敗,還有在城里挑糞時作為“鄉巴佬”受到的屈辱,讓漸趨安定的農村生活又電閃雷鳴,他用毀滅性勞動的方式來折磨肉體,轉移精神上的苦悶的嘗試注定是治標不治本,農村是留不住他的。
(三)用知識改變農村
自從高加林和巧珍的戀情被大家發現,并且說成是見不得人的勾當,加林的科學知識與村民們落后封閉的道德觀之間的沖突急速激化,針鋒相對。對高加林來說,既然逃脫不了農村人的政治身份,又難以真正地融入農村集體,那么何不借此勇往直前,通過一場衛生革命,向周圍的農村環境發起挑戰;說不定運用自己的知識能夠在農村中立足,平衡知識分子與“鄉巴佬”兩種身份的矛盾。
他叫上巧珍,在眾目睽睽之下騎車進城。可以說,這是高加林精心設計的。他要通過大膽公開戀情,一來宣揚自由戀愛,直擊古老的傳統,發起對農村道德觀念和庸俗輿論的挑戰;二來對傲氣十足的“二能人”展開報復和打擊,以此顯示其個人主體地位和話語力量,提升和建立自己在農村里的地位,滿足自己的自尊心和虛榮感。他巧妙地借力打力,順水推舟,將一切都做得游刃有余。當戀情成功地散播,高加林或許會夸獎自己的聰明才智;但是肯定沒有想到第二天的騷動。
第二天,水井旁邊發生了一場混亂。普通的村民幾乎沒有一個認同他的知識、理解他的好意,反而咒罵曲解成高加林往井里撒了“藥”,想奪大家的性命。在這種推測中,辯解變得無力,慌亂和沖突持續在升級。只有村干部“大能人”高明樓,憑借個人閱歷和村中地位的優勢,才順利地平息了這場風波。他一來到井邊,原本失控的場面立刻平靜下來,村民們紛紛把路給他讓開。最令人震驚的是,他用了與高加林一樣的說法和做法;結果,大家不僅露出了笑容,而且爭著舀水。年輕的知識分子高加林徹底失敗了。
(四)屈從不正之風
在鄉下的慘遇,讓進城成為了高加林唯有的曙光。然而,當時城鄉之間社會流動的合法渠道是缺失的,加林唯有運用制度失調下滋生出的“關系”。
從高明樓憑借和公社的趙書記十幾年的老交情,擠退加林,將文化水平不如加林的兒子送進民辦學校開始,高加林已經接觸并發現“關系”的強大,它可以不受政治身份和文化水平的束縛。所以,高加林給在外面當副師政委的叔父寫信,看叔父能不能幫他在城里找份工作。從加林邁上出這一步起,他已經開始走向與不正之風同化的道路。
歪門邪道的取締是歷史的必然。當高加林被城市打包退回,爬在黃土地上痛苦時,現實冷酷地宣告:他想努力站起來、弱化偏見的嘗試都徹底失敗了。進退維谷、反抗無能是高加林生存狀態的真實寫照,偏見的問題沒有被削弱,抗爭反而導致內心的矛盾激化到了頂點。
二、路遙的想象性解決方法——返鄉
顯然,路遙不愿意讓高加林走投無路,所以無奈無限夸大了土地的“治愈”功能,將其打回農村,重新塑造,從頭再來。所以,這一次的返鄉,高加林再不像第一次一樣,深陷于煩惱的泥淖中無法自拔,郁郁寡歡;而是迅速梳理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他雖然流著淚,滴著血,經歷著苦痛,仍舊果斷淡定地處理城里的感情和瑣事。仿佛高加林大徹大悟,浪子回頭。這種“快速回到‘現實’的能力無疑是令人驚訝的”,他如此唐突的農民化轉變,顯然與之前進行的農民化嘗試在邏輯上講不通,這正是由于路遙對他的不舍和同情。
為了使故事更加順理成章,路遙一面以旁白的身份告誡著高加林,讓加林看似懂得了“一個人應該有理想,甚至應該有幻想,但他千萬不能拋開現實生活,去盲目追求實際上還不能得到的東西。尤其是對于剛踏入生活道路的年輕人來說”。解釋了加林解決偏見問題失敗的原因:一是書本的知識讓他愛幻想,仰望星空卻沒有腳踏實地,脫離了現實;二是青年人年輕氣盛,如果不聽取長輩們經歷歲月洗禮后的經驗,是會栽跟頭的;三是以“不正之風”構成的通往城市的道路只是一架彩虹,彩虹終究要消失,上面的人終究會跌倒。從而疏解加林心中的不平和疑問,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偏見問題在加林身上的復雜性,讓他以一種健康的心態去迎接未來。
另一面,路遙以高家村的鄉親們的身份,不含任何惡意和嘲笑,真誠地安慰鼓勵加林。又借用德順爺爺之口教導加林,“勞動不下賤”,“只要咱們愛勞動,一切都還會好起來的”。以此把從事低端勞動傳播成為一種美德和榮耀,淡化高端精神勞動與低端體力勞動之間的界線,在精神上為加林縮短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的階級差距。隨后,不忘警告加林,“再不用看不起咱這山鄉圪了”,“沒有這土地,世界上就什么也不會有!”從而,亮明城市都是由農村發展而來的,城市居民的根都在鄉土里的立場,為高加林營造一個“任何一個出身于土地的人,都不可能與土地斷然決裂”的氛圍,順理成章地將高加林接回土地,讓他接受傳統道德和“莊稼人的哲學”的熏陶。
對于已經“自我覺醒”的高加林來說,覺醒本身并不帶來痛苦,啃噬他內心的是無法擺脫偏見的絕望。無論他如何的努力,他都無法全身心地回到土地和農村,返鄉只是權宜之計罷了。高加林撲倒在黃土地上的痛苦的呻吟,也只是一個儀式、一個表象,只是想象性地解決,是一種“虛偽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