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邴(bǐng)》姓起源
214 邴(bǐng)
214 邴(bǐng)
【尋根溯源】
邴姓主要有三種來源。一是源自以封地名為姓,是晉大夫邴豫的后代。邴(今河南成武縣東)是春秋時的一個城邑。晉國大夫邴豫的封地就在邴,他的后代遂用祖先的封地“邴”作為自己的姓氏。后來也有的省文去掉邑字旁,以“丙”為姓,稱丙氏。在古代,丙和邴是通用的,故邴也作丙,邴、丙姓同源。二是源自以封地為姓,是齊大夫邴鸀的后代。邴,又名祊,是春秋時祭祀泰山的一個城邑。在今山東費縣東。齊大夫邴鸀的封地就在那里。他的子孫后代,就以邴為姓,稱邴氏。三是出自賜姓,漢代名將都御李陵之后。南北朝時,李廣的后代歸順魏國,魏帝在邴殿接見了他們,賜姓丙氏,因而姓丙。在古代,丙和邴是通用的,所以李廣的后代也稱邴氏。
【變遷分布】
早期在今山東、河南等地活動,后來在魯國郡(今山東曲阜)形成邴氏望族。當今已極其少見。
【名人薈萃】
邴漢:西漢末年名士。瑯琊(今屬山東)人。是以清行而見稱的名士,曾官至京兆尹及太中大夫,王莽秉政之時,他不屑與“漢賊”同流合污,而乞骸骨歸經秀里,保全了自己的聲譽。
邴舟:西漢名士。邴漢之侄。具有清操之行,邴舟養老自修,以“為官不過六百石”而不肯折腰。據說,他的名望超過了邴漢。
邴原:東漢名士。北海朱虛(今山東省臨朐東南)人。有勇略雄氣,黃巾軍起義,避居遼東,曾先后依附孔融、公孫度,后歸曹操,官至丞相征事、五官將長史。死于隨曹操征吳中。史評:“躬履清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