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學的育人之“道”
《小學語文教學的育人之“道”》
“文以載道”是對“文”與“道”兩者關系的概括。小學語文教學也可分為“文”和“道”兩大部分。其中“文”是指語文基礎知識,而“道”則代表思想教育。小學語文的育人之道便是針對學生進行德、智、美的思想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準確把握語文教學中的“文”與“道”的關系和界限,以“文”為基礎,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實現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
一、結合語文知識開展德育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教會學生為人處世的道理,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行。小學生年齡尚小,生活閱歷尚淺,往往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進行一定的背景介紹,才能更加深入全面地理解文章,如,課文反映的時代背景,作者的寫作背景。通過對課文背景的分析,使學生了解作者所處時代環境,從而更好地把握課文中心思想,進而在其中滲透德育。例如,在教學《升國旗》時,教師在開始上課前,應該嚴肅莊重地告訴學生:“我們身為炎黃子孫,一個中國人,應該熱愛自己的國家,五星紅旗是我們的國旗,是我們的國家象征。”通過給學生耐心講解五星紅旗的含義,讓學生對國旗的認識更加深刻,然后再對課文內容進行詳細講解,在講解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愛國精神融入其中,加強對學生的愛國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思想,實現育德目的。
二、結合語文知識開展智育
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使命是培養學生的語文基本能力,這其中也包括智育。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小學語文課本中需要學生動腦思考的知識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開發學生的智力。例如,在教學在《烏鴉喝水》時,教師可以結合課文中的知識點對學生進行智力培育。這篇寓言,是講一只烏鴉喝水的故事,實際上隱藏了更深的哲理和物理知識。教師可以結合課文內容,設計問題:“烏鴉除了用這種方法,還可以用什么方法喝水呢?”通過啟發性的問題來引導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感性認知的基礎上,通過理性思維得出自己的結論。有學生說:“把瓶子斜一點,水就會接近瓶口。”有的學生說:“可以制作一根吸管來吸瓶子里的水。”這樣一來,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理性思維,啟發學生深入思考,學生的理性思維得到了有效鍛煉,實現了對學生智力的開發。例如,在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仔細品讀課文中描寫小興安嶺一年四季景象的文字。學生自然會在腦海中根據課文的景物描寫想象出一幅幅美麗的畫面,這可以促進學生想象思維能力的提升。
三、結合語文知識開展美育
所謂美育,即審美教育,是指讓學生充分感受美、學會鑒賞美,進而在此基礎上培養他們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在小學語文課本中的很多文章都包含了大量的審美教育素材,學生通過這些素材能夠充分感受到其中的文字美、自然美、心靈美等各種美。這是一個從外在到內在的轉化過程,美育的最終目的就是培養學生創造美的意識和能力。例如,在寫作過程中,教師可以培養學生運用各種優美的詞匯、句式和精彩的修辭手法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的能力,而這個過程正是學生從感受美、鑒賞美到創造美的進階。總之,美育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近些年來,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已然成為素質教育下的教育熱點,因為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來說,審美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讓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從而創造美。語文教育家閻立欽說:“如果沒有美育,語文教育將是貧乏的教育。”在小學語文課堂上,學生不僅能學到知識,還應該獲得更多美的享受。小學語文中的美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第一,文字美。它是教師對學生開展美育的重要工具,通過引導學生解讀文字,感受文字的美,可以提高其審美水平。第二,自然美。自然美來自課文中描寫景物的段落,小學語文教師要深入挖掘課本中關于景物描寫的內容,指導學生仔細品讀,感受景物的美,發現自然的美,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創造美的熱情。第三,心靈美。通過引導學生仔細品讀語文課本中的課文,讓學生在此過程中仔細品味其中人物的心靈美,讓學生的心靈受到凈化,情操得到陶冶,思想受到激蕩,從而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操和良好品質。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對小學語文教學的育人之“道”的理解與運用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小學語文教學的育人之“道”,把握小學語文教學的育人之“道”中的德育、智育和美育。在教學中,結合語文教材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將語文知識內化為個人智慧,實現學生態度、情感、價值觀、審美能力的全面提升。
(作者單位 山東省臨沭縣臨沭街道第四小學)
(本欄責任編輯 石紅英)